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黄国畅 胡煦劼 川观新闻采访人员 吴浩
10月24日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着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奔赴太空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 追梦奋斗的西昌航天人再一次创造奇迹 。今年 , 中心迈入第三次创业新征程 , 全体科技人员在加快核心能力建设上加压奋进、紧张快干 , 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
从茫茫戈壁到川西高原 , 从川西高原到椰林海岛 , 西昌航天人的一次次创业 , 助推中国航天茁壮成长 , 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 , 成为提升中国航天力量的重要支撑 。
第一次创业:从无到有 , 开创我国航天发射新格局
中心从一开始谋划组建 , 便与国家的命运前途、建设发展紧密相连 。
上世纪60年代末 , 我国首个载人航天工程——“曙光一号”飞船计划立项 。经过反复勘测 , 西昌松林地区被最终选定为卫星、飞船试验场 。然而 , 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 且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较低 , “曙光一号”工程最终下马 , 一号工位建设没有启动 。
1972年 , 国防科工委正式上报《7201工程总体方案》 , 将任务周期改为“1976年底做好发射同步卫星的准备 , 1976年以后 , 视研制进度情况 , 再安排相应的建设工作 。”后来 , 这个卫星通信工程被定名为“331工程” , 该工程的发射任务 , 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承担 。
自古创业多艰难 。当年 , 创业先驱们心系党的重托 , 肩负国家使命 , 出大漠 , 进山沟 , 在红军曾浴血奋战的大凉山 , 战天斗地、不畏艰难 ,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 开始了中国航天人的新长征 。“天是罗帐地是床 , 安宁河畔扎营房 。三块石头架口锅 , 野菜盐巴下干粮 。”这首流传至今的打油诗 , 正是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
大漠戈壁艰苦 , 没想到这里更苦 。1978年 , 西昌发射场导流槽混凝土浇筑、突击安装发射塔架、洞库施工三大“会战”全面打响 。时值雨季 , 阴冷潮湿 , 创业者们脚踏泥浆 , 浑身湿透 , 不少人患上风湿病仍坚持工作 。同年底 , 地面主体工程相继完工 , 第一座发射塔架 , 也巍然耸立在群山环抱的发射场坪上 。至1983年底 , 中心初步建成了满足卫星发射要求的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五大系统 , 在昔日的荒山沟里 , 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 。
1984年4月8日 , 长征三号火箭搭载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一飞冲天 , 在地球之外36000公里开辟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 。首战高轨成功 , 中心向世界庄严宣告了自己的问世 。
第二次创业:由大向强 , 绘就通往星辰大海的新蓝图
运载能力是一个国家航天实力的重要体现 , 随着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深空探测、建设空间站等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实施 , 我国原有的三大航天发射场已无法满足未来任务需要 , 必须建设一个更加先进的航天发射场 。
自立自强 , 创新超越 。2007年8月 , 我国批准在海南文昌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 , 中心承担起建设、管理、使用的重任 , 西昌航天人继“出大漠 , 进山沟”之后 , 再次开始了一场“出山沟 , 闯海岛”的艰苦二次创业 。
如今 , 漫步文昌航天发射场内 ,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美不胜收的景象:碧海蓝天下 , 两座高大的塔架巍巍屹立 ,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指挥控制大楼……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这座国内最年轻发射场的勃勃生机 , 彰显着一流航天发射场的新气象 。
然而 , 诗情画意背后 , 西昌航天人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超乎常人想象 。发射场建在海边 , 高温、高湿、高盐雾 , 建设人员住在移民搬迁后的小学宿舍、民房及活动样板房里 , 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据创业者们回忆“遭毒蚊咬伤后 , 先出现肿包 , 再形成硬块 , 长出水泡 , 流水 , 奇痒无比 , 20天左右才能痊愈 。”
推荐阅读
- 郏县属于哪个市(郏县卫星地图)
- 从卫星看昆仑山全景图 昆仑山脉地图
- 户户通卫星锅看黄 卫星锅怎么接收看黄
- 我的世界游戏怎么用发射器-图文详解科普大全
- 哈萨克斯坦卫星地图 哈萨克斯坦货币
- 东山县卫星地图高清版 东山市
- 宇航员发射基地简笔画
- 电视室内天线接收器 室内卫星电视接收器
- 苹果手机如何卫星定位对方位置?
- 枪怎么折(1张纸折可发射加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