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 我的母亲邹韬奋


我的母亲邹韬奋(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
伟大的母亲们,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她们培养出了中华民族的一代栋梁 。
金一南教授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们必须得建设我们的信仰,你对父母、对同事、对未来、对周围,有没有一份责任感,一份爱心,一份同情心?如果没有爱,内心充满了恨,你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不可能是一个充满信仰的民族 。没有爱就没有信仰 。”
爱祖国,正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精神信仰 。但是,爱国并不应该是一个空泛的口号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先爱自己的小家,才有资格谈爱国 。正所谓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
而一位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慈母,正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殿堂和源泉,对孩子的影响是伟大而又神秘的 。母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国人信仰的最初来源,也是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 。
正如王蒙老先生主编的《中国精神读本》里提到的几位伟人的母亲一样,她们在艰苦的年代里,不仅扛起了养育子女和负担家庭的重任,她们的“温良恭俭让”更是深深烙印在后辈的灵魂深处 。无数年轻人一开始怀抱的理想,就是让母亲和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洪流之中,继而诞生了一位又一位志士仁人,从一片废墟之中缔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
《中国精神读本》主编王蒙
可以这样说,伟大的母亲们,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她们培养出了中华民族的一代栋梁 。
老舍《我的母亲》
老舍是“老儿子”,他出生时,母亲已有41岁 。《老舍自传》开篇就说:“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 。”从小,老舍就有一个心愿,要做个自食其力的人,不能再让母亲终日操劳来养活自己 。1942年12月26日,老舍接到家信,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于是写下《我的母亲》,发表在1943年1 月13日的《时事新报》上 。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地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 。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 。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 。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邹韬奋《我的母亲》
邹韬奋,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 。那时,喜欢看小说、讲故事的邹母刚满16岁 。韬奋9岁时母亲节衣缩食为他请了一位老师;12岁时母亲去世 。母亲勤劳慈爱的风范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41岁的韬奋饱含深情地写出了这篇《我的母亲》,以寄托他流落海外时对母亲的思念 。
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地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 。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 。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 。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地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