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月季根癌病的防治

月季根癌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虽然一般对月季不会产生致命的伤害,但是会引起切花产量显着下降及生长活力的降低 。据研究,该病害使月季茎的粗度减少63%,产量减少36%,并缩短植株寿命 。近几年在昆明、河南、南京、北京、辽宁等地的切花月季园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且发展日趋严重 。根癌病原细菌可长时间存活在土壤中,从植株的伤口侵入,随月季苗的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是土传和苗传的细菌性病害 。随着切花月季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加上根癌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所以根癌病是避不开的顽症,直接威胁着切花月季生产 。到目前为止,对月季根癌病仍然缺少特效的防治措施,是公认的最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 。致病菌
月季根癌的病原是根癌农杆菌,具有潜伏感染和全身感染的特点 。其发育适宜温度为20℃ ~ 25℃,最高温度为34℃,最低温度为10℃ 。当温度低于10℃时,植株可被感染,但不表现症状 。致死温度5l℃,时间只有10分钟 。耐酸碱度范围为5.7 ~ 9.2,7.3最合适 。当土壤温度在60%以上时,适合癌症的形成 。发病症状
月季根癌主要发生在根颈,也可发生在主根、侧根以及地上部分的主干和侧枝 。根部被杀死以形成癌性肿瘤,其形状通常为球形或扁圆形,并且也彼此愈合 。形状不规则 。肿瘤大小差异很大,从米粒到核桃或鸡蛋都有,大部分发生在插条下部的切割部位 。癌症出生时呈乳白色或淡红色,光滑柔软,然后逐渐变成深褐色,木质化,坚硬,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 。在疾病的初始阶段,患病部分扩展成球形或球状肿瘤 。肿瘤呈白色,柔软光滑 。随后肿瘤逐渐增大,质地变硬,呈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粗糙开裂 。当月季根部发生癌变时,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水分和养分循环受阻,生长日益衰退,叶色不正,甚至脱落,不能正常生长,开花失去观赏价值就会死亡 。受损的幼苗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植株矮小 。严重时,叶子变黄,过早老化脱落,卖不出去 。检测方法
]由于月季的根癌除了土壤外,还可以通过扦插和嫁接的方式传播,因此病原菌的检测需要从土壤和植物组织两方面进行,需要农杆菌菌株的悬浮培养基进行检测,但非致病性的农杆菌也可能同时出现,因此应使用肿瘤诱导质粒(Ti质粒) 。这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是基于致病性钛质粒的存在与否来确定致病菌的存在 。
[/div]玫瑰根癌的发病机制不同于常见的植物病害 。其特点是患处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正常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是一种天然的基因工程,是由于病原菌细胞将Ti质粒传递给植物细胞,导致植物细胞的无序分裂 。传输路径
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可以通过扦插或嫁接真菌插条传播 。
土传病原菌可在癌瘤、土壤或病株残体中存活一年以上,两年内不被感染,细菌将失去致病性和生存能力 。它的土壤传播主要依靠灌溉水、雨水、钓丝、农具、地下害虫等 。感染主要来源于伤口,如机械伤、虫伤、嫁接伤等 。根颈与土壤接触最易感染,扦插苗发病率远高于幼苗 。土壤传播途径是土壤被病原菌污染→种植(扦插)植物感染→病害→邻近植物感染 。
用带有感染穗的细菌切割或嫁接感染的枝条是玫瑰根癌最重要的感染途径 。带菌学校条扦插的发生率高达100% 。接穗感染嫁接的发生率为70% ~ 80% 。植物不同器官的感染率不同 。癌部位感染率较高,生长点感染率为0,其他部位感染率也在10% ~ 25% 。穗部侵染的方式为:在侵染树上采集插穗(接穗)→带菌扦插(嫁接)→发病→病株根际土壤被病原菌污染→侵染相邻的月季苗 。控制措施
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玫瑰根癌的方法,发病后也没有有效的根除,所以预防是最重要的防控措施 。【切花月季根癌病的防治】【div】[/div]
[/div]]严格选苗由于真菌扦插(嫁接)是月季根癌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在采集插穗(接穗)时需要确定雌株是否健康,以防止从根癌植株上采集插穗(接穗),消除其传染源 。
一般土壤消毒后的栽培土壤中玫瑰根癌病原菌含量较低,感染概率很小 。确认土壤被致病菌污染后,即可对土壤进行消毒 。可采用热蒸汽消毒或化学处理,热蒸汽最好,氯化苦20ml/m3-30ml/m3最好 。
]患病植物的病原菌能在宿主肿瘤组织表面存活,并能在组织残留上存活一年以上 。为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应及时控制病株,集中焚烧,周围土壤用50g/m2 ~ 80g/hr的硫磺粉均匀消毒 。减少伤口,保护伤口 。根癌病原体侵入的唯一途径是植物伤口,包括大伤口和冻伤等轻伤 。因此,保护伤口、防止病菌入侵是预防疾病的直接有效措施 。当月季幼苗种植时,在月季幼苗接触土壤之前,用抗根癌病原体剂蘸根,通过将病原体剂附着在月季表面,可以有效地保护伤口 。切花采收时,花剪用75%酒精消毒,避免采收时大面积感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