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 冬至的由来和习俗

冬至起源与习俗(冬至起源与习俗)
冬至是一年中的八个节日之一 。古代有“八节”祭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认为是冬天的一个大节日,民间有一种说法,冬至大如一年,所以古人称之为“子年”或“小年” 。那么冬至的起源是什么呢?冬至有哪些习俗?边肖编纂了关于冬至的传说 。如果你感兴趣,请继续阅读 。
冬至的由来是三十字五十字 。
1.由来:冬至到了,汉代把冬至视为“冬节”,政府举行了一个名为“贺冬”的祝贺仪式,这是一个官方的常规节日,“拜冬”的官方仪式很流行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分守己,百官无为,不听政,择吉而后省事 。”
2019年冬至是几号?
2.由来: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安分 。当时匈奴部落有两个首领,匈奴人和屯子人,他们非常凶残 。人们讨厌它,就把它包在肉馅里,取“浑”“屯”的音,称之为“馄饨” 。讨厌吃东西,又寻求平息战争,才能过上和平的生活 。因为馄饨本来是冬至做的,所以家家户户都在冬至吃馄饨 。
冬至的习俗
祭天
在汉代,人们认为从冬至开始,天地中的阳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强,代表着下一个周期的开始,这是大繁荣的日子 。皇帝要在这一天祭天,大臣们也互相祝贺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冬至必须举行的仪式 。
九九
冬至的民间含义叫“制九分”或“数九分”,即从冬至那天起,每九天算一个“九分”,分为九个“九分”,共9981天,81天后便是春天 。冬至后,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很受欢迎,全国各地的人们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风景特点、农场物候和风俗习惯,编纂了各种各样的谚语和流畅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是下面的顺口溜:1929年不出意外,3949年走在冰上,5969年看河边杨柳,79年开河,89年大雁来,耕牛到处走 。
俗语“九九”既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经验的总结,也是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期待 。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饺子 。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们过冬至,大部分的饮食习俗都是吃饺子 。每年冬至,无论贫富,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大餐 。
在南方,冬至吃汤圆很受欢迎,民间有一种说法,吃汤圆要大一岁 。汤圆,又称汤圆,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甜点 。“圆”意为“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也叫“冬至”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以用来给亲戚朋友送礼 。
给鞋子和帽子
冬至期间,有赠送鞋子的民俗 。中国古今有云:“汉有绣鸳鸯鞋,昭帝命伯母叔侄赴冬至 。”随着时间的推移,给叔叔阿姨送鞋子的习俗逐渐演变为给侄子侄女送鞋帽 。手绣在古代,对于女性来说,鞋子多绣有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凰造型;对于男人来说,大部分鞋子都绣着野兽,大部分帽子都是走虎的 。
西藏冬季冰
冰的用途很广,可以保鲜,也可以入药 。一般来说,在北方,冬至前后,冰被储存在地窖里 。人们用铁钎从河中凿冰,河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边 。冬至,冰藏地窖,密封严密,各种新鲜水果同时存放 。春天过后,拿出来在市场上卖,颜色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 。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复冰室,并储存冰块,以保证来年捕鱼时鱼的新鲜 。
冬至的故事和传说的简短版本
冬至故事(一)
吃饺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是一名医官,归乡时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他看到南阳的村民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于是他让弟子们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草药放在锅里煮,取出切碎,用面粉袋揉成耳朵,放在锅里煮,做成“祛寒拨耳汤”分发给村民 。村民们拿走食物后,冻僵的耳朵被治好了 。后来每年冬至,人们都模仿这种“捏冻耳朵”来吃,说吃饺子不冻人 。南阳还有民歌“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无人问津” 。
冬至故事(二)
相传,梁武帝六朝时,南京的旧称是健康城 。有一天,一位老人向梁帝赠送树种,说这些树种是从南疆深谷中采摘的,它们已经聚集了天地的气场 。如果你好好照顾他们,你一定会保佑大梁的 。梁帝看了,说:“只是一棵柏树 。”不信就种在皇宫里 。两年之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 。几年后,灵气凝聚而生成树灵 。
梁帝信佛,广建庙宇,劳民伤财,不理朝政,一心出家,民间哀叹 。梁皇帝自己也没吃肉 。他不允许人们吃肉,也不允许人们牺牲肉 。看到所有神的贡品都是素的,就扮演玉皇大帝,说自己不尊重神,玉皇大帝听到也不高兴,于是让建康城干旱三年以示惩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