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领导发言稿 防诈骗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二 )


2、借中介为名进行诈骗
3、以特殊身份进行诈
4、以遇到某种祸害急需别人帮助的身份进行
5、以小利取信 , 进行诈骗
二、受骗原因:
通常 , 下面几种不良心理意识易被诈骗分子利用:
(1)虚荣心理;
(2)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心理;
(3)贪占小便宜的心理;
(4)轻率、轻信、麻痹、缺乏责任感;
(5)好逸恶劳、想入非非;
(6)贪求美色的意识;
(7)易受暗示、易受诱惑的心理品质等等 。
以中学生为例
1、思想单纯 , 分辨能力差
很多同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 , 与社会接触较少 , 思想单纯 , 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 , 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 , 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 , 或根本就不去分析 , 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
2、感情用事 , 疏于防范
帮助有困难的人 , 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 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但如果不假思索去“帮”一个不相识或相识不久的人 , 这是很危险的 。然而遗憾的是 , 我们有不少大学生就是凭着这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 , 一遇上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帮助的“落难者” , 往往就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 继而“慷慨解囊” , 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 , 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
3、有求于人 , 粗心大意
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 , 但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 。有些同学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帮忙”时 , 往往是急不可待 , 完全放松了警惕 , 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 , 常常是惟命是从 , 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进而铸成大错 。
4、贪小便宜 , 急功近利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 。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 , 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 。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 , 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 , 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 , 见“利”就上 , 趋之若鹜 , 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 , 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 , 最后落得个“捡了芝麻 , 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
三、防止诈骗的策略:
1、要有反诈骗意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 , 防人之心不可无 。”当然 , “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 , 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 , 对于任何人 , 尤其是陌生人 , 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 , 遇人遇事 , 应有清醒的认识 , 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 , 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 。要懂得调查和思考 , 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
2、不要感情用事
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 , 并且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 。因此 , 对于表面上讲“感情”、“哥们义气”的诈骗分子(特别是新认识的“朋友”、“老乡”、遭受不幸的“落难者”) , 若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 , 切不可被感情的表象所蒙蔽 , 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 , 要学会“听、观、辨” , 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 , 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 。最好能对比一下在常理下应作出的反应 , 如认为对方的钱财要求不合实际或超乎常理时 , 应及时向老师或保卫部门反映 , 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
3、对过于主动自夸自己“本事”或“能耐”的人 , 或者过于热情地希望“帮助”你解决困难的人 , 要特别注意 。
那些自称名流、能人的诈骗分子为了能更快地取得你的信任 , 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 大多都会主动地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的“本事” , 说自己是如何了得 , 取得什么成就 , 而且他正在运用他的“本事”、“能耐”为你解决困难或满足你的请求 。当你遇到这种人时 , 你应当格外注意 , 因为你面前的那个“能人”很可能是一个十足的诈骗分子 , 而且他正企图骗取你的信任 , 此时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此后是否上当受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