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对虾有什么营养价值,虾米放冰箱为什么会臭?

虾米放冰箱为什么会臭因为虾皮蛋白质含量高,而氨是蛋白质分解的最终产物,蛋白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先变成肽和氨基酸,再分解成低级胺和氨气,低级胺就是腥臭气的来源,氨气即刺激味道的来源 。
海鲜储藏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温度,就很容易腐烂变质,发出氨臭一样的气味 。这是它内源性物质产生 。氨臭已经掩盖了(虾皮)清香 。

长毛对虾有什么营养价值,虾米放冰箱为什么会臭?

文章插图
虾是怎么生存在繁多的甲壳动物中,还是先从人们熟悉的对虾谈起 。
对虾有着细长如梭的身体
对虾有着细长如梭的身体,多数长18~23厘米之间,大者长26厘米,重60~80克 。也有特大的个体 。据报道,1996年8月,广西一渔民在北部湾捕获了3只特大对虾,共重1.42千克,最大的一只重0.49千克,虾身长49厘米,连须长近1米 。对虾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部有两对红色的长须,叫触须,比它的身体长2.5倍,沿身体两侧伸向后方,显得英姿飒爽,古时谑称长须公、虎头公、曲身小子 。长长的眼柄上有一对黑色的眼睛,随眼柄转动,能使它眼观六路 。它有10对附肢,所以称十足类,5对用于捕捉食物和海底爬行,5对用于游泳 。尾部是扁平的尾扇 。
对虾的生命非常短暂
对虾个体较大,过去是按对销售计价,按对计算捕捞量,久而久之,对虾就成了它的名字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闽中有五色虾,亦长尺余,彼人两两干之,谓之对虾 。”人们在“对虾”前面冠以“中国”二字,叫中国对虾,也称东方对虾 。
对虾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平时栖于海底,喜在泥沙底质的海底活动,以捕捉小型甲壳类的幼虫或硅藻为食,沙蚕、海蛇尾等也是对虾最爱吃的食物 。黄海渤海不仅为对虾提供了丰富的食源,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很适于对虾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
每年,对虾在黄海南部度过严寒的冬季 。当春风送来春天的信息时,从3月开始,对虾就成群结队,一批一批北上进行生殖洄游 。对虾喜欢在河口附近产卵,渤海沿岸是它繁殖发育的好地方 。所以,北上的大群对虾,绕过山东高角,经过上千千米的漫长旅程,于5月初游到渤海湾和辽东湾沿岸浅海处 。5月上旬,雌虾不顾路途的疲劳,把满腹的希望播撒给大海,产下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粒卵 。对虾卵很小,400粒卵排在一起才有1厘米长 。对虾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产卵以后的亲虾见不到将要出生的子女就与世长辞了,为后代留下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 。
对虾卵经过发育而成幼虫 。它体积很小,长只有1/3毫米 。样子奇特,和成虾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需要经过复杂的变态过程才能长成成虾 。初期的幼虾叫无节幼虫,每生活一段时间就要蜕一次皮,每蜕一次皮,身体就长大一些,样子也变一些 。蜕六次皮后发展为蚤状幼虫,以后再发展为糠虾幼虫,再蜕三次皮后才长成只有6毫米左右的仔虾 。此时它们甚贪食,生长也快,仅半年时间就长得和成虾相似了 。当然从孵化出来到长成成虾,道路漫长而坎坷,不少成员夭折了,还有些充当了其他动物的美餐,有些在变态蜕皮过程中受挫而丧命,只有部分成员闯过一次次劫难,成为幸运者顽强地生存下来 。幼虾经过几个月的摄食和生长变化,至秋末都由幼年进入成年,身体长大了,性成熟了,于是就忙于寻求配偶,交配结合 。
对虾
成熟雌虾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以向雄虾通报本身的生理状况,吸引雄虾 。雄虾得到信息后也会立即跟踪而来 。双方一旦情投意合,雄虾就在一旁耐心等待 。雌虾就抓紧在交尾前蜕一次皮,换上新衣 。一旦蜕皮过程完成,在新皮尚未变硬之前,雄虾便立即与雌虾腹面相对而抱,将装有精子的精子荚顺利地送入雌虾的交接器内 。雌虾将精子保存在胸部的纳精囊内,待来年春季回来产卵时再一边产卵一边释放精子,使卵子受精 。对虾很奇特,不是在生殖季节雌雄同步产卵排精,而是先交配,精子在雌虾体内保持数月之久 。
冬天就要到了,阵阵北风送来北方的寒意,天气变冷,海水渐凉 。对虾耐不住寒冷,成群结队沿着先辈走过的路径,开始了向南方即向黄海南部较深海域的越冬洄游,到那里养精蓄锐度过寒冬 。也就在对虾每年冬季南下、春天北上的过程中,形成两次捕捞的好时机 。
当然并非所有虾类都像中国对虾那样把卵产到大海里就撒手不管了 。有的虾是把卵产在卵袋内孵化;有的是产卵以后,雌虾把卵收集起来黏成核桃一样大小的卵块,用前方的脚抱住卵块孵化,并不断地转动卵块以保持其清洁 。几周的时间雌虾不吃不喝,忍饥挨饿,用期盼的眼睛,耐心地看着一个个小虾出世 。我国沿海有50多种对虾,除中国对虾外,还有身体略小的新对虾,具棕褐色横斑的斑节对虾和短沟对虾,分布于广东、福建等地海域的长毛对虾等 。世界上有不少对虾经济价值较大,如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多毛对虾年产量达10万吨,印度的龙头对虾、法国的三沟对虾、日本的日本对虾等都是重要经济虾类 。1989年世界虾类总产量为220万吨,其中养殖虾类占26%,而新对虾则占养殖虾总产量的1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