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脊柱类耗材国采开标:国产企业成大赢家,降价更趋理性( 二 )


二是,在竞价规则方面,这次分为ABC三个竞价组,比原来关节招标集采多了一个分组,能够兼顾对价格的控制,通过分量和分组竞争的态势保证有一个更合理、更理想的价格水平出现,同时又增加了复活机制,使更多的企业能够中标,保证有不同层次的产品以满足临床需求;
三是,在采购周期方面,从以往的两年扩展到三年,对于比较成熟的产品,希望能够稳定市场和临床预期,如此企业会更有计划安排生产,保障临床治疗及服务等 。

“脊柱集采的参与主角是产品使用端(医院)和生产端(厂家),政府的作用在于组织构建了一个‘团购’采购模式,帮助参与主角最大程度减轻中间环节,通过平台化运转、医保资金结算支付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该专家说 。
【骨科脊柱类耗材国采开标:国产企业成大赢家,降价更趋理性】集采降价趋理性
此次脊柱集采是第三个被纳入国家级集采的高值耗材,也是骨科领域的第二次国家集采 。之所以会有此次集采,是由于背后的市场需求日益凸显 。随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数增长,骨折、脊柱侧弯、脊椎病、关节炎等骨科疾病的患病率会越来越高,骨科患者的基数在近年来逐渐增大,而受益于骨科行业高景气度,脊柱类植入物行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
根据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0年国内的骨科植入市场规模接近300亿元,其中,脊柱市场增长10%,超过创伤和人工关节,从手术量来看,2016年约为47万例,2016年至2021年保持年化增长13.8% 。从历史数据采集情况来看,2021年,全国各种脊柱手术约120万台,脊柱类耗材市场销售金额为350亿元,占所有高值医用耗材市场的总金额超15%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骨科脊柱植入类耗材的需求将只增不减 。
在市场竞争方面,我国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主要被国外厂商占据,但本土企业积极致力于研发,技术的实力提升,并且有些企业已排在全球前列 。以威高骨科为例,作为本土代表性企业之一,2019年市场份额为7.92%,在全部厂商中排名第三,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已经完成了对部分外资巨头的超越 。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路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脊柱耗材集采上,国家对进口与国产产品一视同仁,将大家放置在同一水平上进行竞争,可以推动更多的价格适宜的好产品进入临床应用,如此也给予了不少创新、优质医疗器械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
所以,此次集采在报价方面,根据《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分为ABC三类竞价单元,其中部件齐全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的企业,按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从多到少依次排序,取该系统类别累计意向采购量前85%所涵盖的企业进入A竞价单元,其余主要部件齐全的企业进入B竞价单元;前6项产品系统类别具备钉塞棒(板)但缺少其他任意主要部件的企业进入C竞价单元 。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AB两组的拟中选规则三提到,如果竞价比价价格≤本产品系统类别最高有效申报价40%,则该企业也可以获得拟中选资格 。
“此次脊柱类集采的特点之一就是产品覆盖更齐全,囊括了可能用到的初次和翻修类的所有脊柱类产品,从带量采购的角度,依据临床的特点,创新性进行系统的组合,共包括14和产品类别,29个竞价单元 。此外,脊柱集采也充分吸取了人工关节集采的经验,纳入了伴随服务的报价,可以充分考虑产品和伴随服务的配套内容 。”路云称 。
上述相关负责人也介绍,在此次脊柱集采规则设置中,凡是竞价比价价格≤本产品系统类别最高有效申报价40%,降幅60%的企业,都可以被启用复活机制,而复活产品也会与量价挂钩 。通过分单元竞争的方式,不同的单元最高有效申报价格相同,这也符合“量价挂钩”的原则,采购量较大的时候,企业的价格可以相对低一些,这也是为了满足医疗机构以及临床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原则 。
对企业影响几何?

从企业角度来看,此次脊柱集采的申报企业包括强生、美敦力、史赛克、捷迈、施乐辉、贝朗医疗等跨国企业以及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天津正天、迈瑞医疗、春立医疗、富乐科技等国产医疗器械企业 。
“自从国家医保局成立之后,形成了全新的价格机制,发挥了医保战略购买力,由医保部门作为一个牵头组织方,以‘打包团购’的方式颠覆了原来传统市场的定价机制 。不管是药品还是耗材,通过‘团购’的方式可以去除中间环节、缩短回款周期、稳定市场用量,去除销售中间环节,最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集采的核心就是降价不降质,要保障供应,能够稳定临床使用 。”上述专家说,集采的参与主角还是产品使用端和生产端,政府的作用是搭台组织了“团购”模式,最大程度减轻中间环节,通过平台化运转、医保资金结算支付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