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风俗习惯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这个时候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暑节气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暑节气风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 。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 。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 。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
2、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 。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 。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 。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 。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 。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
3、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 。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 。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

4、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 。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 。《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
5、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
6、吃藕
此外,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 。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 。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鲜藕以小火偎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
7、市冰

冰,性寒,盛夏的时候用冰冷藏肉、鱼、蛋、水果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长时间保持新鲜清洁 。但是此时不宜多食,因为冰的性质与此时炎热的气候相反,冷热相遇,最容易导致疾病 。《食谱》中有述:“凡夏用冰,止可隐映饮食,令气凉耳,不可食之 。虽当时暂快,久乃成疾也 。”妇女尤其应当注意勿多食寒冰 。我国人民很早便愉得了贮冰用冰 。《周礼》载:“凌人掌冰,春始治鉴 。”鉴是如甄一般大小的容器,在鉴口放上冰块,把食物贮存在鉴中,就像现在的冰箱一样,可以冷藏食物 。
8、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尧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 。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 。围棋古时候称为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宁子视君不如弈棋 。其何以免乎?”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 。”《孟子》中也有记述:“弈秋,通国之替弈也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弈棋的风气已经很盛行 。《西京杂记)载,汉宫曾有人在竹下弈棋;西汉杜陵杜夫子善于下棋,号称天下第一人 。在唐代以前,棋局纵横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 。唐代以后,变为纵横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 。
9、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 。在柳塘垂钓 。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
10、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 。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 。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 。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 。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 。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 。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