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国人“逃离”美国,拒绝高薪,1000万美金也留不住他,他是谁呢?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个人的姓名包含了长辈的愿望和满怀的憧憬,可以说,长辈对我们的第一个祈愿与最大的祈愿几乎都蕴含在了我们的名字里 。
今天我们就先来剖析一下我们介绍对象,施一公先生的名字,在了解他的名字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慢慢了解到他的为人 。“施”是他的姓,施这个字常常作为“施舍”“施济”“施教”等作为词语一道出现,在这些词语里,“施”字有着一个相同的意义:给予;而“一公”二字,其实是先生的长辈们希望先生在他的生命里可以一心为公,为人民服务 。神奇的是,在施一公先生的生命力,“给予”和“一心为公”真的成为了他的代表、标志 。
我们现代社会太多人喜欢鼓吹天才,甚至有的人明明不是天才也要佯装成天才,可是施一公无需佯装,从小到大他都是班里的学霸,我们现在常常仰慕央视主持撒贝宁的保送身份,其实当年的施一公也是被保送进的清华,在清华读本科期间,他从来都是“霸占”年纪排行第一,从未掉下一名,是实打实的学霸人物 。
清华毕业后,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施一公准备出国深造,他成功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开始了读博生活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真的一点儿也没错,在国内的学霸到了国外依旧是能人,当时还是1997年,施一公还在读博,可是这时普林斯顿大学已经迫不及待的要留住这个人才,施一公被普林斯顿大学特聘为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这个时候的施一公虽然还没毕业,却已经同时获得了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已经有足够的资本在美国站稳脚跟 。
大家都知道,美国除了有非常先进、良好的科研条件,他们还有一项特别的本领:十分擅长通过各种手段来留住别的国家的人才 。美国看到施一公年纪轻轻却如此博学多才,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留在美国 。
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生物学助理教授一年后,学校便给到了他一间独立的生物实验室,对于一个搞生物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份再好不过的礼物 。可是美国给施一公的惊喜远远不止如此,施一公36岁那年,便已经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短短的时间里,施一公不仅仅收获了财富,更收获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
或许上面的条件已经足够惊艳、诱惑,但是为了稳住施一公的心、留住施一公的人,校方甚至为他添置了一套住宅供他居住,更加震撼的是,他们甚至特批了1000万美元作为研究经费,专门给施一公实验室做研究 。
为了留住施一公,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的美方给到了施一公几乎无法拒绝的优越的条件,他们或许也以为施一公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研究、或者为了自己的家人,一定会乖乖留在美国,在美国好好做研究,为美国的研究事业付出,可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施一公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拥有过那些财富、机会一般,2008年,施一公拒绝了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研究员的邀请,重新回到了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在美国漂流了那么些年后,他最终还是带上了行李,飘洋过海回到了中国 。

当我们谈一个学者,我们要谈什么 。虽然没有一定的定式,但是我们一定会关注他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科研工作人员来说自己的科研成果是最拿得出手的底牌,施一公在国内、国际的权威杂志发表的期刊已经上百余篇,2003年,他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得这一类的生命科学问题得到了解决 。得到了“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并且是拿到这一奖项的首位华裔学者 。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一公”,一心为公,虽然祖国不说,可他深知祖国需要他,于是他抛弃了曾经拥有的所有优越的条件,像当年的钱学森先生一样,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 。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施一公讲课、科研、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施一公说,他回到祖国并不是为了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他更想要为祖国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在祖国的培养下,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他希望能够回到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当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什么科研、学术才能够更加进步 。施一公确实做到了,时至今日他已经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其中最出名的是颜宁,她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中国科学之星”,许是受施一公影响,她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同样头也不回的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
【又一中国人“逃离”美国,拒绝高薪,1000万美金也留不住他,他是谁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