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传统食物及来历( 二 )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 。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 。”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着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

立春习俗
迎春
迎春是从古代的时候就有的一个习俗,在立春到来之前就进行排练,准备好各种道具,然后进行表演 。现在这个习俗在某些地区还有,人们聚在一起排练节目,然后在立春这一天表演,大家聚在一起看表演、吃美食迎接春天,非常热闹 。
咬春
咬春其实就是通过饮食的方式来庆祝立春,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有吃萝卜的习俗,或者是吃春饼、春卷,认为这样可以解春困、保持青春 。在不同的地区,还会吃一些别的食物 。春季的时候由于天气比较好,外出踏青的人也会比较多 。
在气温合适的时候,大家可以约上三五亲友一起到户外走一走,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看看自然的风景,吸收大自然中的能量 。徒步的时候可以自己带上一些春饼或者是萝卜,在户外野餐也别有一番风味,记得在吃东西之前清洁双手,以免腹泻 。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 。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 。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 。”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 。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 。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 。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 。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 。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如今很多的农村有这些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