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诗句中,有时甚至连标题都并存两说 。如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二说,争议不下 。从《苏轼诗集》的不同版本和相关文献来看,“晚景”和“晓景”各有依据,难以轻易判定孰对孰错 。近年来,学界也曾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辨,但各路说法的证据皆不充分,仍难下一定论 。编写组几经查阅清施元之评注《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清查慎行注《苏诗补注》(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等多种知名的苏诗注本中均以“晚景”为题,因此,教材最终采纳了“晚景”这一说法 。
采访人员:为何要修改选文原文?
【节笔顺界笔顺】陈先云:关于选文的修改,是多年来对语文教科书的各种讨论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也是小学语文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
教科书编写者对符合选文标准的原作品进行删减、节录、修改后,编排在教科书中用作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常规方式 。凡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特别是低、中年级教科书的选文,一般都要作些改动,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 。
教科书选文的改动,是经过编写组、审查专家反复研讨的 。对于能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一定与作者商讨,征求作者的同意;对无法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会征求***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的意见,再作修改 。编写组所作的修改,均遵从不违背作品原意的原则,不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 。
以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为例,《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作品,由郑振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翻译,译文的语言有时代的烙印 。选入教材时,编写组反复揣摩文意,请教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再对其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表述的地方作了修改,比如,把“狂欢地跳着舞”改为“跳舞、狂欢”,把“壁角”改成“墙角”,“散学”改为“放学”,既确保改动符合文义,又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课文内容,并不会造成所谓“经典的缺失” 。
又如,统编教材中很多童话和儿歌中的动物,使用的是“他”而不是“它” 。这是因为每位作家对自己笔下的动物态度不同,有部分作家,其创作的童话或者散文里,是把动物当人来写的,就会用“他”而不是“它”来指代自己笔下的动物 。编写组尊重作家本人的使用习惯和感 *** 彩,没有对此进行修改 。
采访人员:引用别人说的话,怎么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陈先云:有读者说三年级上册课文《父亲、树林和鸟》的标点用法有问题,文中第13~15自然段中引用的父亲说的话,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课文第13~15几个自然段,连续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因此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 。原作中的引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 。
有人据此提出三年级不宜出现这种复杂的引号用法,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 。但是,编写组认为,在真实的阅读中,遇到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疑问,教师可以稍作解释,不需要专门传授相关知识 。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 关于清明节的唯美句子简短 关于清明节的唯美句子
- 杨肃 郭德纲与杨议有什么过节?
- 现在世界上有没有鲨鱼 世界上有没有鲨鱼?
- 为什么清明节不是农历 清明节为啥不能改回阴历?
- 不爱一个人的表现 爱一个人的表现
- 我的世界生存模式怎么造村民 我的世界生存模式怎么得到羽毛
- 世界时间24小时查询表 一天24小时是多少分多少秒?
- 社区中秋节活动方案策划 最新社区活动方案策划
- 重阳节社区活动方案策划 社区活动方案策划
-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调节身体机能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