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分级 如何看待高校里混日子的教授?

在高校做了十来年人才工作,对这类问题深有体会教授分级 。近期,学校正在研究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这个工作最大的作用就是调动每一位教师的作用 。但这个工作有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怎么考核没有业绩的教授,怎么分辨哪些人是混日子,哪些人是在潜心钻研 。

教授分级 如何看待高校里混日子的教授?

文章插图
【教授分级 如何看待高校里混日子的教授?】先说说正常的职业轨迹人才发展、成长与使用是有客观规律的,一个人,学术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是中青年时代,尤其是博士毕业后的十年 。这十年,我们一般描述为自己干活的阶段,实验数据是自己做出来的,论文是自己亲自写的,基金项目申报是自己准备材料,甚至去财务报销都是自己亲自去的 。这个时候学校考核老师,要求都很高,要发论文、要课时量、要项目要奖,这个时候的老师,混日子的很少 。另一方面,在这种评价机制下面,想要年轻人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去研究一个东西是很难的,往往还没等到出成果,就被淘汰了 。
教授分级 如何看待高校里混日子的教授?

文章插图
但是一旦突破了这个阶段,评上教授了,大多数人就会重新规划学术生涯了,毕竟年龄一大,精力和创造力就难以为继了 。
第一类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平台好的中青年人才,他们一定不会停下来,还会继续沿着现有评价体系去走,冲击人才称号,直至院士,一旦到了院士,你就会发现学术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了,混日子,那是不允许的事 。虽然这个时候他们仍然投身于学术,但很多工作就有研究生、团队成员来承担了,他们只需要引导一下方向、提出可能性 。而在实际解决问题上,可能并不如年轻教师 。他们有的致力于一些前沿的问题,有时可能很多年不发一篇文章 。
第二类教授,评上教授后选择了有成果转化的路,说白了就是挣钱的路 。有专门做横向课题的、有入技术股的、也有自己开公司的 。这样的老师在学校并不受欢迎,但考核时往往又拿不住他们,因为他们也是在认认真真做事,也有一定的成果产出 。
第三类教授,没有团队、学科平台也一般,他们可能会转向于教学 。他们会上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会参与教改课题,会写教学论文 。这样的老师在科研考核方面很吃亏,但高校其实并不希望把他们淘汰掉,他们是本科生最需要的一群人 。
再说说那些真正混日子的教授上面也说了,教授们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但用现有的评价体系,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显性业绩,要论文没论文,要专利没专利,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在为学校发展和教育事业做着贡献,根据金字塔原理,冒尖的人才毕竟是少数,而这少数人,又必须建立在大量默默无闻的人才之上 。所以,高校在考核这部分人时,往往手下留情 。
但是,这其中是有漏网之鱼的 。真的是有一些不干活的教授 。没有主持科研项目,最多就是给别人合作一下;上课不积极,总是按最低学时上课,要么就是霸占着某一门大课,数十年如一日地上,内容陈旧;更明显的一点是,这种人作为研究生导师时,那真是误人子弟,手里没有东西给研究生做,对指导学生也不上心 。这种教授,学校考核后会坚决取消导师资格 。
这样的教授占用学校的编制和职称资源,拿着学校不低的薪水,实在是一种浪费 。站在人事管理者的角度,我们一边是制定政策,争取能把他们激活,让他们多少能干点事;另一方面,希望能建立退出淘汰机制,通过岗位聘用,把他们低聘到副教授岗位,甚至待聘、缓聘,让他们付出多少劳动拿多少钱 。
以上是我们对混日子教授的看法和做法 。因为是专门做这个的,所以回答并不那么有趣,只求真实 。
一本大学老师副教授,收入怎样?通过实际接触的大学教授、副教授来看,不同层次的大学,不同学科的收入差别还是比较大 。
记得硕士导师(某中部省份985经管类教授)说一年到手收入12万元,他同时还是市直部门一把手一年收入18万元 。给我们上课的某副教授说一年收入7万元左右,记得他说他周末刚给某上市公司做了一天半的培训,给了4500元的课酬,快抵上他一个月工资了 。不过这有些年头了,这里说的是学校给他们收入,至于说学校之外收入就要看个人的活动能力了,该副教授现在早已成为教授,现在是3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
博士导师是院长,同时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具体多少工资不知道,但是每年都能拉回不少国家级课题,单个课题经费都在30万元以上,对于经管类来说算是不少了,基本都是抽最贵的烟,喝最高股价的酒,不过也可能是送的,不得而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