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说我们只是同学关系 女生说我们只是同学什么意思

来源:钱江晚报
不久前,采访人员的朋友圈被一条理财新闻刷爆:杭州95后姑娘买基金一年亏20%,买包却涨了20%,感觉买基金不如买个包……昨天,采访人员偶然听杭州市人民小学吕老师说起六年级小学生“致富”故事,顿时觉得95后还不如10后有经济头脑——
教同学一道题目,收费2元,可以预付款……
一场20元的风波
故事发生在几个月前,吕老师带六年级,某天下课铃刚打响,班里几个孩子突然奔进办公室向她报告:“不好啦!不好啦!乐乐和聪聪吵起来啦,老师,您快去看看吧!”
乐乐和聪聪都是吕老师班里的学生 。她连忙了解情况,原来,这件事源于20块钱 。聪聪平时做作业又快又好,不知怎么的,竟开始向同学提供收费辅导服务:教一道题目,收费2元 。乐乐是之一位顾客,而且一次性支付了20元,让聪聪教他不会的题 。
看似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是几天下来,乐乐发现自己这笔钱花得不划算:这些题好像也不是很难,为此用掉了自己半个月的零花钱,有些亏 。所以,乐乐要求聪聪退款 。
题目已经教了,钱也收进了口袋,而且都用掉大半,聪聪自然不肯退还 。于是,两个娃就吵了起来,互不退让 。
了解起因经过后,吕老师觉得聪聪做得不对:教同学作业,怎么能收钱呢?于是,她严厉地批评了聪聪,让他明天把乐乐的20元钱如数退还 。
没想到,聪聪听后,反应激烈,哭喊着说:“我已经教他题目了 。凭自己智慧赚的钱,为什么要退回去?再说,班上又不止我一个人教题目收费,凭什么就让我还钱?”
“有偿帮助”越来越普遍
当天,吕老师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惊讶地发现“有偿帮助”并不是聪聪的创意,同学间的“互助”变成“互利”的情况在班级里时有发生,有不少同学曾收过或给过同学钱 。
吕老师之一反应是有些羞愧,自己没有之一时间发现这种情况,可同时也很困惑:孩子们的“生意经”到底是从哪学来的?他们的零用钱有异常变化,家长们也不知道吗?
与学生的对话中,吕老师了解到,很多同学认为,如今学校经常组织义卖活动,所以在校园里买卖是被允许的 。
而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吕老师也发现,不少家长对出现在同学之间的“金钱交易”并没有重视,聪聪的妈妈也经常用金钱奖励鼓励孩子做家务 。之前媒体报道过的大学生通过“帮同学拿快递”成功创业的新闻,更是让孩子们认为类似“教题收费”的行为,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 。
在认真分析此次“教题收费”事件后,吕老师意识到:不是孩子们变得不“单纯”了,而是有很多外在的因素让他们觉得“有偿帮助”是一件合理的事情,是凭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挣钱 。
教题目、做家务的钱能不能赚?
对聪聪和部分同学的观点,吕老师并不认同:“教题收费,不利于同学之间的相处,会让孩子们产生错误的金钱观念,认为什么东西可以用钱获得或者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人与人之间情感会变得淡漠 。”
至于做家务挣钱,吕老师认为这虽然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家庭奖励机制,本意是好的,想让孩子们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体验赚钱的不易 。“但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应该做的,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爸爸妈妈干家务的辛苦 。所以,我觉得不需要金钱奖励 。建议家长通过其他形式进行鼓励,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
这让采访人员想起一本被誉为少儿版理财名著的书,《小狗钱钱》 。书中主人公吉娅,是一个普通的12岁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给它取名叫“钱钱” 。没想到,钱钱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 。
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钱钱气呼呼地用前爪刨着地说:“你不要总去想做不到的事情,你完全可以通过打工来挣钱呀 。”
我开始生自己的气,我总是往事情的消极面去想,我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 。可是我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我怎么才能去挣钱呢?我有了一个主意:“也许我可以定期在我们家的花园里割草,这样我肯定可以得到几马克的收入 。”
钱钱显得有点激动、它说:“你自己也住在这栋房子里、你自己也享用这个花园,你帮忙于点活是理所应当的 。你不能因此跟你父母要钱 。再说,你父母也为你做了很多事,他们也没有要你付过什么钱呀 。”
采访人员在杭州长江实验学校、滨和小学等3所小学的中高年段做了随机调查,发现通过家务“按劳取酬”的孩子,每个班都有,最多的班级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类似经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