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史顺序,汉字的演变过程( 二 )


隶书
隶书碑刻作品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
隶书强化了汉字的记号功能,削弱了象形功能,对汉字的改变很大,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为后来的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奠定了基础 。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 。隶书的出现,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
楷书
欧阳询楷作品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 。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
楷书到唐代发展到高峰,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虞体”、“颜体”、“柳体”、“赵体”等 。
楷书到了宋代,出现了“宋体”,现代印刷的宋体、黑体、仿宋等字体都属于“楷书” 。
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草书,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到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米芾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草书为书法家所常用 。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 。代表作如三国时期吴国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 。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 。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