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起名应该怎样避讳?

【为孩子起名应该怎样避讳?】

为孩子起名应该怎样避讳?

文章插图
玄明居士良言: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法制度,其规定臣民子孙对本朝帝王和尊亲不得直称其名,在言谈和书写时用避开或改字、空字等方法规避,否则就被视为不懂礼数甚至违反法律 。现代人起名的过程中应遵守避讳的几条规律,合理地避开某些字,以求起名可以做到不违天不背祖 。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礼法制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废于民国 。出于表达对尊长的尊重,维护其尊严的需要,其规定臣民子孙对本朝历代帝王(包括后妃)和尊亲不得直称其名,在言谈和书写时必须设法用避开或改字、空字等方法加以避开,否则就被视为不懂礼数甚至违反法律 。避讳作为一种道德和伦理规范,受到法律和民间的认可 。反映在起名方面就是要求臣下和后辈起名时必须遵循避讳制度 。在起名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有国讳、圣讳、宪讳、家讳 。
避讳影响重大
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明白何为避讳且在平时对避讳都十分留心,以免给自己带来不便 。古人有入门而问讳的说法,就是到别人家去做客之前要探明其避讳什么,以免不小心犯了主人的家讳,惹得主人不高兴 。例如诗圣杜甫一生写了近三千首诗,涉及诸多题材,但因其母名海棠,为了避母亲讳,他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关于海棠的诗句 。
避讳问题甚至会严重到改变人的命运 。唐代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为人言直气盛,不为权贵所喜 。因此有意排挤他的人遂以其父名晋肃,应避家讳为由,反对他考取进士,原因是进、晋同音 。在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压力下李贺未能应试,二十七岁抑郁而终 。
而一旦犯了国讳其后果则更为严重 。例如某举子在科举考试文章中直接使用当今皇帝或本朝历代皇帝名字中的某字则意味着上榜无望,因为犯了国讳,即便文章写得再好也是徒劳无功 。
避讳的种类
1、国讳
国讳,是指皇帝、皇后以及皇族的名讳是举国共避的,又称圣讳、皇讳、公讳 。以帝王名字的避讳最常见,也最为重要 。一旦犯讳,臣民将身罹大祸 。这个是全民在言谈、书写中都要小心注意的 。
2、圣贤讳
圣贤讳,主要是指避圣贤的名讳,避讳对象主要是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有的还避黄帝、周公之名 。清雍正时规定,孔孟名讳必须敬避,尤其是孔子之名丘,凡古书中有这个字的都必须改为缺笔宇,姓名及地名中的丘必须改为邱字 。
3、家讳
家讳也称为私讳,即避父母祖先的名字 。作为后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 。因为要避讳的对象是长辈,所以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在与别人交往时也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以免失礼 。家讳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并得到法律的承认 。
4、宪讳
宪讳是指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名字的避讳 。因上司被称为大宪、宪台而得名 。个别官员严令要避自己和父祖的名讳,以及同音的字 。例如宋代州官田登,讳其名,他的管辖范围内都把灯称为火 。上元灯节,衙役们在闹市贴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因此就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田登的做法胡作非为,超出了避讳的应有范围 。同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宪讳这一要求,在起名过程中也不必考虑 。
避讳的方法
为了避讳,古人通用几种方法,分别有改字法、改音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
1、改字法
改字法,是指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 。所避之字称为讳字,而改用的字称为避讳字 。比如汉光帝名叫刘秀,为了避讳,就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如秦始皇父亲名子楚,因此秦国称楚国为荆蛮 。因为要避讳李世民,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将“以俟乎观民风者得焉”改做“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 。因为避讳父亲司马谈,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避谈字,凡遇有名谈者均改称,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
2、改音法
改音就是指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其读音相似的字音 。如《红楼梦》里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名敏,所以她读书每读到“敏”字时便改读“密” 。
3、空字法
空字法是指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则空其字而不写或用空围囗、某、讳来代替 。比如,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隋书》中将王世充、徐世绩分别写成了王充和徐绩 。
4、缺笔法
缺笔法是指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 。比如,同样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唐人将世写作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