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糖用什么做的,大糖是怎么制作的?

大糖是怎么制作的大糖是用麦芽和玉米发酵而成的糖汁制作的,从麦芽的发酵到最后成糖,这前后需要作头、二把刀、捧头、拔糖、搓挺、上气、上芝麻、拉盘子、撑圆、凉糖等十几道工序,每人各守一摊,各负其责 。
做法是先将小麦生出3-4公分的嫩芽,用石碾轧碎,放在米粥中搅匀,经过沉淀过滤其汁液,再放到一口直径近两米的大锅里用木锨翻转着糖汁进行煎熬,浓缩成糖稀,由稀到稠,由浅到白,这叫做“炒糖”,要四、五个人炒,下面要有一个烧火的 。
炒糖可是个力气活,灶上烧火的,上面炒糖的,需要相互配合 。
这样制作成直径为1-2公分的空心管,40公分左右切成一段,粘上芝麻,将糖管的两头拧在一起,迅速的关进冷房作低温处理,为了防止表面发粘,再薄薄洒上一层食用滑石粉,营养丰富,酥脆松软,十分可口 。
据史料考证,麻渠大糖最早出现在500年前,代代相传,是麻渠人冬闲时节主要的生活来源,更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
陕西武功有什么比较出名的特产土特名产[辣椒] 武功土织布、辣椒、大蒜、旗花面、普及烧鸡
亦称“秦椒”,属本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 。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 。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 。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 。1979年全县种植1500亩,1990年发展到16650亩 。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吨,1989年,省政府确定武功县为辣椒 种植基地县 。
[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苔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 。建国后,由于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大蒜种植仍不多 。主要产区有薛固、普集街、长宁、北营、大庄、小村等乡(镇),二道塬也趋于发展,上塬各乡(镇)亦有零星小块种植 。1972年,全县种植130亩,1974年,蒜头出口以后,相继引进“上海嘉定蒜”、山东“苍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 。由于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套种,变歇茬地纯种一年收一料为一年收二料、三料,经济效益提高 。1984年以来,大蒜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25691亩,总产16500吨,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值1731万元,亩均产值创673元的历史记录 。1990年种植29980亩,总产23250吨,亩产平均776公斤 。提供商品量2万多吨,其中蒜头1.2万吨,蒜苔8000吨,出口蒜头供货量4500吨,在欧美等国际市场备受欢迎 。
[土织布]
土织布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 。土织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作用,与肌肤亲和力极强 。又因其线条粗、纹理深、平整不起皱、不卷边,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自然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肤作用,对皮肤无刺激,防螨止痒,调节新陈代谢,改善睡眠,有效防御紫外线 。彩棉系列具有远红外功能,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促进睡眠 。加上它花色独特,雅观大方,手感厚实,是居家和服装的首选面料,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 。同时它也是极具武功特色的送礼极品!
[晒烟]
武功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技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民国期间,上下塬均有种植,多以自食为主 。建国后,苏坊、游风、武功镇成为本县烟叶的主要产区,戴家、贞元、长宁、河道等地也有零星种植 。1949—1954年间,本县年种植面积10000亩左右,1955年后,徘徊在600—1000亩之间 。1988年面积达2.05万亩,亩产148.6公斤,总产3194吨 。1990年,全县种植3.47万亩,总产3706吨,被国家烟草局确定为“晒烟基地县” 。其品种主要有“落地黄”、“黑大汉”等,古老的烟种“小兰花叶”偶有种植 。
[普集烧鸡] 色亮、肉烂、味香、百食不厌,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
[旗花面]
据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不食,张榜招厨,烹煮鸡汤伴以鸡蛋饼,切成菱花状,佐以香料,鸡油上飘葱花,细面些许,后即食 。具有薄劲、光、稀、煎、汪、酸味出头等特点,风味独特 。武功京官传至乡间,流传于今 。
[小笼包子] 皮薄馅饱,味道鲜美 。1985年被咸阳市食品协会评为名优小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