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改名


为何改名

文章插图
你为什么要改名
改名字就是再改一次名字 。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只要名字不如意或者不吉利,就必须抛弃它,另起炉灶 。改名是对自我的二次塑造,是对美好生活的规划 。
孙向中改名秦汉,苏瑞芬改名朱丽,陈港生改名成龙,何嘉楠改名梅艳芳,刘福荣改名刘德华,郑创世改名郑少秋,李美霖改名李玟,关家辉改名关之琳,梁碧芝改名梁咏琪,许鸿祎改名许茹芸,熊伟改名熊天平,张淑琴改名张庭,许晓春改名徐怀玉,胡子雄改名胡瓜 。
命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规范,而改名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 。但改名字其实就是一个名字,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原名字进行加工或改变,使改变后的新名字能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
古往今来改名字的例子不少,但改名字要慎重 。改名前一定要验证名字的吉凶 。如果坏运气被改变,好运气或坏运气将保持不变 。否则运气很可能会越来越差,不如不改 。
孩子出生或取名为孩子时,不能参与意见 。大部分都是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决定的 。这样的名字不一定会被孩子喜欢,也不一定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和志向 。所以,长大后可能需要改名 。
改名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的就是不喜欢旧名字,用新的 。在一些年前,甚至现在的农村,人们仍然有给孩子取难听名字的习俗 。孩子长大了,特别是学习以后,发现名字又丑又不雅,就改名字 。有时候是自己发起的,有时候是父母主动找人帮自己改名字 。你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原名铁蛋、墨美的孩子,从县城的一所中学回来,就变成了一个意志坚定、文采飞扬的辅助 。比如鲁迅先生的叔叔,原名“中生” 。北京话里“众生”的发音和“众生”一样,众生用来指牲畜,是骂人的意思,他不想用了,就改名叫——伯生 。
有些人改名字,不一定是因为原来的名字封建庸俗,而是想了一个更好更有意义的名字 。比如有的女生觉得“平”“华”之类的东西不够好,就换了一个新名字,或者把这些词从名字里去掉,留下另一个含义更好的 。比如慧萍,去掉萍字,改成单名“慧” 。这种改名是出于对美的追求 。改名者力图使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社会普遍的审美理想相协调 。
为了准确清晰的表现出名主的野心和兴趣,改名的比例恐怕是最大的 。父母和家人往往不能给孩子起名,没有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和期望,而这些又可能不符合孩子的情感意愿,于是就有了改名 。比如武则天和李自成的改名 。再比如宋代的刘恺 。年轻的时候,他对韩愈动了歪脑筋 。后来他改名为凯,以为可以另辟蹊径 。现代女革命家秋瑾,原名秋,小名玉姑 。后来,为了显示女性不甘落后的志向,名字中去掉了“闰”字,取名为“熊静”、“鉴湖女” 。
时代的变迁风起云涌,迅疾难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 。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野心和对理想的选择,通常会选择毅然决然地改名,以达到“名如其人”、“名如其人”的效果 。
比如清末的革命家,加入革命队伍后改名 。蔡元培是前清进士,翰林院编修,名鹤庆 。思想转变后,把“人”字改了,意思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人 。徐悲鸿,原名徐,中国著名画家 。他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未上过正规学校,但他从小就热爱绘画 。为了在社会上谋生,他经常努力工作,他也很想去外地学校读书,但是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也没人愿意借钱给他 。他深感世态炎凉,前途黯淡,不禁悲从中来,犹如落雁呻吟 。于是他改名为“徐悲鸿”,决心好好学习,靠自己的才华立足于世界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各种思潮传到中国,有些人要改名 。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泰干,在巴黎求学时开始信奉巴枯宁和克鲁波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于是从他们名字的首尾各取一个字,成为他现在的名字 。教育家陶行知从青年时代就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故名“知行” 。在美国留学后,他受到实验主义的影响,认为凡事都要做到不知不觉,于是改名为行知 。
大多数改名是自愿的,但也不排除被动的情况 。汉语同音字多,其他字写得不小心,很难纠正,所以也有名字写错的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改名就是如此 。李四光,原名李中全,14岁去日本留学,不小心把自己的年龄“十四”写在了护照姓名栏里 。护照不能涂改,所以他把“十”字改成了“李” 。然而“李四”这个名字是不雅的 。他抬头看到“光被四桌”的横匾,就在“四”字后面加了“光”字 。“四灯”就是“四灯”的意思,是个好名字 。我们总能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找到一两个这样的名字 。然而,这种被动的改名并不是域名所有者所期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