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牛道 旄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 , 今天是第141课 , 讲三个汉字 , 即《说文解字》解字“犛”部汉字的三个字 。其中犛是部首汉字 , “氂”与“斄”是部属汉字 。这三个汉字 , 字形复杂 , 但字义相对简单 , 分别如下:
1、犛 。是《说文》540部部首之一 , 现在这个部首已经取消 。犛字201部首检字检字法归在“牛”部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读音máo ,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犛 , 西南夷长髦牛也 。”形声字 。《玉篇.犛部》:“犛 , 兽如牛而尾长 , 名曰犛牛 。”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牦牛 。后来犛写作“牦” 。犛的本义就是牦牛 , 牦牛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动物 , 是以中国青藏高原为中心 , 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高寒地区的特有珍稀牛种之一 , 草食性反刍家畜 。牦牛叫声像猪鸣 , 所以又称猪声牛 。因其主产于中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 , 也称 *** 牛 , 牦牛尾巴如马尾 , 所以又名马尾牛 。样子如图: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牦牛)
《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 , 曰荆山……其中多犛牛 。”郭璞注说:“旄牛属也 , 黑色 , 出西南徼(读jiào , 义同边塞的“塞”)外也 。”《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犛、兕、象 , 其可尽乎!”指巴浦之地 , 这些不同于中原的动物非常多 。
犛牛外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尾毛蓬生似帚 , 下腹、肩、股、胁等处密生长毛 , 因此人们据此多长毛的特征另造了一个从牛毛声的“牦”字 , 毛同时兼表义 。以代替字形复杂的“犛”字 。
另外 , 文献中也用“旄”(《说文解字》有旄字 , 也读máo)字指犛牛 , 旄的本义是指用牦牛尾在旗竿上做装饰的旗子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旄 , 以犛牛尾注旗竿 , 故谓此旗为旄 , 因而谓犛牛尾曰旄 , 谓犛牛曰旄牛 , 名之相因者也 。”现在通用的牦字也有可能是旄引申出旄牛的意义后 *** 的一个分化字 。古代旄也用于使节出使时符节 , 用的也是牦牛尾毛 。比如《汉书.苏武传》“仗汉节牧羊 , 卧起操持 , 节旄尽落 。”大意是:(苏武)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 , 睡觉、起来都拿着 , 以致于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掉落了 。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傅抱石画《苏武牧羊》)
(二)犛字的第二个读音读lí 。专用于“犛靬(读jiān)”这个词 。是汉代西域国名 。就是大秦国 。也指汉代张掖郡县名 , 也写作驪靬 , 在现在的甘肃省永昌县 。
犛的小篆写法如图:
旄牛道  旄

文章插图
(犛的小篆写法)
2、氂 。现代汉语201部检字法在“毛”部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音máo 。给的解释是:“氂 , 犛牛尾也 。从犛省 , 从毛 。”王筠的《说文句读》称:“‘犛省’及‘毛’皆其声也 。许君于会意字而两体之声皆谐者 , 例不言声 。”朱骏声的《说文解字通训定声》称:“从犛省 , 从毛 , 会意 , 毛亦声 。”因此 , 这个字是形声兼会意字 。本义就是牦牛尾 。清代徐侃《游李氏松园记》:“有长松数百株 , 皆偃蹇屹立 , 枝樛曲上向 , 叶如氂 , 团簇满林中 。”;也用来指马尾 。《淮南子.说山训》:“执而不释 , 马氂截玉”高诱注说:“氂 , 马尾也 。” 。执着而不放弃 , 就是马尾也能截断玉石 。
本义之外:(1)氂还指长线或长毛 。《广雅.释器》:“氂 , 毛也 。”《列子.汤问》:“(纪)昌 , 以氂悬蝨于牖 , 南面而望之 , 旬日之间浸大也 , 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纪昌(为了学剑练眼睛)用长线拴住一只虱子 , 吊在窗口上 , 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 , 十多天之后 , 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到了三年以后 , 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 。有的译本译为马尾巴 , 似乎并不准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