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元宵的古诗五言 有关元宵的古诗( 二 )


2描写元宵的古诗句有哪些开篇明义 ,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长河中 , 有不少描写元宵节的作品 。
《生查子·元夕》这首词是宋代词人欧阳修的作品 , 写于元夕 。“元夕”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 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元夕”在宋代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生查子·元夕》原词如下: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 泪满春衫袖 。
词牌名解释
《生查子》 , 词牌名 , “查”读音为“zhā” 。《生查子》最初是唐代的教坊曲名 , 后用为词牌名 , 又名《陌上桑》、《绿罗裙》 , 敦煌曲子词也用这个调子 。根据历代词话记载 , 唐代韦应物曾写有这首词 , 可惜散迭 。
今存词最早的一首《生查子》是唐代末年的文学家韩偓所作 , 原词是:“侍女动妆奁 , 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 , 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 , 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 , 和烟坠金穗 。”
《生查子》 , 双调 , 四十字 , 仄韵 。元、明两代以来 , 词学家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 。在汲古阁刻本《六十名家词》中的校注 , 清代著名词家万树的《词律》中 , 还有清代的《钦定词谱》中 , 都用“双调”这个名词 , 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说法 。
“双调”是宫调名 , 词虽然有上下两叠 , 或者也叫上下两片 , 但只是一调 , 不能称为“双调”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没有这样的用法 。一首令词 , 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 , 称为“重头” 。重 , 读音为(chóng)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解读
欧阳修的这首词作于元宵节的夜晚 , 元宵节在宋代也叫“元夕” , 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 元宵节的灯会也是非常盛大的 , 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 , 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 。开封府绞缚山棚……又于左右门上 , 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 , 用青幕遮笼 , 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 , 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 , 约百余丈 , 用棘刺围绕 , 谓之“棘盆” 。内设两长竿 , 高数十丈 , 以缯彩结束 , 纸糊百戏人物 , 悬于竿上 , 风动宛若飞仙 。
由此可见 , 在宋代 , 元宵节是人们非常期盼的一个节日 , 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 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 。
欧阳修所选取的场景就是元宵灯节的晚上 ,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元宵节往事的回忆 , 写物是人非之感 。全词语言通俗 , 浅显易懂 , 自然流畅 。词作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 , 但词作构思巧妙 , 又很有新意 , 这集中表现在词的分片上 。
词人通过女子对去年元宵节夜晚的回忆起笔 , 欧阳修以女性的视角切入 , 这是欧阳修词作的一大特点 , 也就是所谓的“男子作闺音”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描绘的场景
词作开篇句“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是女子回忆去年和心上人的美好约会 , 这两句也点明了时间——元宵节的晚上 , 也点明了地点——元宵节的花市 。
词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 , 营造出了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夜晚 , 这为接下来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情境的渲染和铺垫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二句 , 此时月亮徐徐升起 , 皎洁的月亮就好像挂在柳树梢上一样 , 如水的月光洒在地上 , 与心上人相约在黄昏之后共叙衷肠 。
元宵节的夜晚火树银花、灯火通明 , 此时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在妩媚多姿的柳树稍的映衬下 , 明月显得是那样的善解人意 , 那样的温馨浪漫 , 在这样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 , 怎么能辜负如此的良辰美景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