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下一句 此木为柴山山出( 二 )


小妹曾出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这里把“僧”和“佛”字拆开又组合,同时讥笑佛印难以成佛,佛引反唇相讥: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把“婢”和“奴”拆开又组合,同时也挽回了面子 。虽是嬉戏,却对仗极工 。
同类趣联: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 。(苏轼) 。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
八目共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
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 --干 隆 。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纪晓岚 。
四口同固,内口皆归外口管 。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苏小妹 。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佛 印 。
扩展资料: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 。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 。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 。
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
咸丰年间,有一位知府叫卜昌,他小有才气,但傲气十足 。有一天,他来到一家学馆,见两个学童正在读书,便想卖弄文墨,于是同两学童对句 。卜昌冷笑道:“两火为炎,既然不是盐酱之盐,为何加水变淡?”
一学童笑着对道:“两土为圭,既然不是乌龟之龟,为何加卜成卦?”卜昌一听骂他是乌龟,气得满脸通红 。另一学童见卜昌丑态,也对道:“两日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为何加口便唱?”卜昌一听气坏了,可两个学童对得文韵俱佳,也无可奈何 。
北宋佛印和尚有一天去拜访苏东坡,大吹佛力广大,佛法无边 。坐在一旁的苏小妹便有意开他的玩笑:“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一听,也反戏她一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 。”苏小妹和佛印的妙对,就是利用析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谑,妙趣横生 。
唐伯虎才思敏捷,写有一副脍炙人口的析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巧妙之处在于把“十口心”合成“思”字,“八目尚”合成“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 。
据说,有两姓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一客人赠联祝贺:“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 。”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
西湖天竺顶有一座庵寺,叫“竺仙庵”,庵边有个泉眼,泉水极其清冽 。有两个脱俗静心修道的人,经常在庵中用泉水煮茶品尝 。有一联悬于庵门:“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 。”上联“品”拆成“三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 。把道士在庵中的情境写得惟妙惟肖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组合联
4此木成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诗句出处清朝才子王尔烈作 。
此联的故事如下:
清朝才子王尔烈博闻强记,才学出众 。年轻的时候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位砍柴的樵夫,肩上挑着一担柴 。樵夫见眼前是一位进京赶考的年轻人,就打趣地对他说:“来!让我考考你,看你怎么样!”说着,樵夫指了指肩上挑着的一担柴说道:“‘此木为柴山山出’,请你对出下联 。”
王尔烈看了看樵夫,觉得樵夫虽是砍柴出身,倒也粗通文墨 。王尔烈稍加思索,脱口而出答道:“因火成烟夕夕多 。”樵夫听罢,竖起拇指连声称道:“对得妙!对得妙!”且不说上联,只说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这“夕夕”与“多”之间,又有何关联呢?
甲骨文中的“夕”字,像半个月亮,是指整个夜间,从黄昏开始到第二天黎明前 。《说文解字·夕部》:“夕,莫也(莫是暮的古字),从月半见 。”许慎认为“夕”的本义是傍晚 。“从月半见”的意思是太阳光尚未消失,月光还不太明亮 。从甲骨文看,“夕”指夜间,到了金文时代,才见“夕”指夜晚 。所以“夕”的本义是夜间 。“夕”的傍晚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诗经·卫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意思是傍晚太阳落山了,牛羊要下山回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