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最后四个汉字(不包括新附字):“譯、訄、謚、譶” 。其中“譯、謚”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译、谥” 。其中“译”又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译” 。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最后四个汉字(不包括新附字):“譯、訄、謚、譶” 。其中“譯、謚”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译、谥” 。其中“译”又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译” 。另外,“言”部汉字至本课全部讲完,共245字 。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譯(译) 。读yì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从言,睪(yì)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依李善、徐坚订作“传四夷之语者 。”形声字 。
注意:“译”的本义是翻译少数民族语言的人 。只有在用作动词时,“译”的意思才是翻译 。当然,在现代汉语“翻译”这个词,既可以作动词用,也可以用作代词指翻译人员 。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dī),北方曰译 。”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人民,虽然言语不通,嗜好不同,但当他们要表达心意、互相交流的时候,有懂得双方语言的人帮助沟通 。这种人,在东夷叫寄,在南蛮叫象,在西戎叫狄鞮,在北狄叫译 。孔颖达疏:“通传北方语官,谓之曰译者 。译,陈也 。谓陈说外内之言 。”《汉书·佞幸传·董贤》:“单于怪贤年少,以问译 。”意思是单于奇怪董贤这么年轻,便问翻译人员 。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

文章插图

(翻译)
用作动词时,翻译指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比如:汉译英 。口译 。《方言》卷十三:“译,传也 。”《广雅·释诂三》:“译,见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见者,著见之义,谓传宣言语使相通晓也 。”实际上指的就是翻译 。白居易《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以华言唐文译刻释氏经典 。”用中华语言唐国通行文字镌刻佛家经典 。
“译”在本义之外,还指解释;阐述 。《正字通·言部》:“译,凡诂释经义亦曰译 。”《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者为圣译 。”圣人是上天的嘴巴,贤人替圣人解释 。
此外,“译”还通“择” 。选择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译,假借为择 。”《汉尧庙碑》:“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 。”后代离散,各自选择适合的地方居住 。
“译”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

文章插图

(译的小篆写法)
2、訄 。读音有两个:
(一)qiú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訄,迫也 。从言,九声 。读若求 。”形声字 。本义是逼迫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谓逼迫人有所为曰訄 。”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訄,以言相迫也 。”用言语逼迫称为訄 。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

文章插图

(言语逼迫)
(二)kāo 。这个读音出自《广韵》 。戏言 。《广韵·豪韵》:“訄,戏言 。”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
“訄”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

文章插图

(訄的小篆写法)
3、謚(谥) 。读音有三个:
(一)yì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谥,笑貌 。从言,益声 。”形声字,本义是笑貌 。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
需要注意的是: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认为:《说文》“谥”字原无“笑貌”之训,后人既改“谥”为“諡”,又取《字林》以“谥”为笑声窜入,且改“笑声”为“笑貌”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合理,也就是说,《说文》的谥本来就训为“行之迹也 。”后人因为“谥”字的草写创造了“諡”字,并训“諡”为“行之迹也”(见第474课),“谥”字原训又从《字林》里找来了“笑声”并改为“笑貌” 。现代汉语“谥”字,使用的是“谥”字《说文》的原本意义,见第二个读音 。
(二)shì 。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其实,它就是“谥”的原义) 。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一生所行事迹给予的称号 。《礼记·乐记》:“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观察诸侯的舞队,就能知道他的品德如何;这就好比听到某人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前行事一样 。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可以检索人物谥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