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禾壳二孢叶枯病症状和防治,早熟禾枯萎病( 二 )


根和茎基部病害
侵染禾草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种类多,发病因素复杂 。腐霉属真菌引起的根腐在暖湿地区发生较重 。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ier)多发生于土壤贫瘠、冷凉、pH值较高的草地 。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多发生于高温多湿的南方草场 。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t Sorok.)Shoem.]等多种平脐蠕孢属和内脐蠕孢属真菌也能引起根腐和茎腐病,发生比较普遍 。眼斑病[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Fron.)Deighton]在欧、美分布很广,中国尚未发生 。
穗部病害
以黑粉病最重要,病株穗部受害,籽粒被破坏,形成黑色冬孢子堆 。中国已记述的黑粉菌有40余种 。雀麦黑粉菌发生普遍,雀麦和冰草受害最重 。狗牙根黑粉病(U.cynodotis Henn.)、狗尾草黑粉病(U.neglecta Niessl.)、狼尾草轴黑粉病[Sphacelotheca pamparum(Speg.)Clint.]、茎黑粉病[Ustilago hypodytes(Schlecht.)Fries]以及雀稗粒黑粉病(Tolyposporium evernium Syd.)等也较常见 。秆黑粉病[Urocystis agropyri(Preuss)Schroter]和条黑粉病[Ustilago striiformis(West.)Niessl.]病株矮化,呈现整株性症状,叶片、叶鞘和茎秆上生有条斑状冬孢子堆,不抽穗或穗部发育不良 。矮化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aversa Kuhn)、狐尾草腥黑穗病(T.fusca Ell.et Ev.)尚未在中国发生,具有检疫重要性 。多数黑粉病由土壤和种子带菌,幼苗侵染,系统发病 。麦角病[Claviceps purpurea(Fr.ex Fr.)Tul.]也是重要的穗部病害,分布于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危害几百种禾本科植物 。病株穗部产生菌核(麦角),菌核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引起牲畜中毒,牧草开花期凉爽阴湿时,发病尤重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有性态: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和多种同属真菌侵染禾草穗部,引起赤霉病,亦以花期湿润多雨,气温适宜的地区受害最重 。早熟禾镰孢[F.poae(Peck.)Wr.]引起禾草银顶病,病穗腐烂,种子绝收,国内尚未发现该病 。黑麦草盲籽病[Gloeotinia temulenta(Prill.et Delacr.)Wilson,Noble and Gray],引起种子不育或种子发芽率剧降,黑麦草种子生产常受到毁灭性损失 。该病借种子传播,现发生于澳洲、欧洲和北美 。此外,翦股颖粗线虫[Anguina agrostis(Stienbuch)Filip.],鸭茅黄胶病(Clavibacter rathayi Davis et al.)等也是禾草重要的穗部病害 。
特有病害
包括禾草特有的、流行规律和发病生态均具特点的仙人圈和内生真菌病 。仙人圈(Fairy rings)又称“蘑菇圈”,系担子菌伞菌目和马勃目一些种类在土壤中大量滋生所引起的,被害草地出现直径不一的暗绿色圆圈,宽度多为10~20厘米,圈上禾草长势旺盛,叶色浓绿,圈内禾草衰败枯死,在枯草圈内尚可出现次生旺草区 。有时,草地上仅出现成环状排列的担子果,牧草生长无明显变化 。仙人圈的出现可能导致禾草大量死亡,但关于死草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已提出的假说有:①土壤内充满真菌菌丝体 *** ,阻碍水分渗透,禾草因缺水而死亡;②真菌活动导致土壤中氨的浓度升高;③真菌产生的氰化物积累到毒害水平;④牧草根部被真菌侵染;⑤牧草生育受抑,因其它病菌侵染或环境胁迫致死 。旺草的出现系真菌的老菌丝死亡分解后释放出较多氮素所致 。草地土壤质地疏松、肥力低下、水份不足时易出现仙人圈 。
内生真菌(fungal endophytes)只能在牧草体内完成或大部完成其生活史,并产生毒素引起牲畜中毒 。禾草内生真菌有两大类:之一类包括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的拟瘤座菌属(Balansiopsis),Myriogenospora属,瘤座属(Balansia)、香柱菌属(Epichloe)等,大多数在植株体内系统侵染叶片、茎秆和花序,只有当植物花器上产生孢子时才外露显症 。其中香柱菌(Epichloe typhina(Pers.)Tul.)侵染翦股颖属、鸭茅属、绒毛草属、大麦属、黑麦草属以及其它重要牧草 。美国黑麦草品种发病率可高达90%~100% 。第二类内生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细胞间隙蔓延,外部无症状,亦不产生子实体,包括Acremonium属和Sphacelia属一些种类,以及Phialophora属类似菌和Gliocladium属类似菌,此类内生真菌多发生于羊茅、黑麦草、雀麦、早熟禾,针茅等属禾草 。美国90%以上苇状羊茅草地被枝顶孢(Acremonium coemophia-lum)感染 。内生真菌只借带菌种子传播,欧洲、北美和新西兰等地羊茅、黑麦草等禾草种子带菌率很高 。禾草寄主与内生真菌之间有互惠共生关系,内生真菌可增强植物对昆虫和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 。
病害控制
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搞好草地合理利用和草地卫生,以选育抗病品种和使用无病种子为关键,慎重地辅以药剂防治,控制的重点是人工草地和种子产地 。具体控制措施有:①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 。②实施引种检疫和种子产地检疫,杜绝危险性病虫的人为传播,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 。防治内生真菌尤应实行种子检验,选用无病种子或行温汤浸种,并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贮藏种子,以加速种子中内生真菌的死亡 。③清除病残体,刈后耙地或在秋末、冬初焚烧灭茬,搞好草地卫生 。④草地合理排灌、施肥,与豆科牧草轮作和不同草种混播间作,合理密植 。⑤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合理安排刈割与放牧的时间、次数与留槎的高度 。⑥实行药剂防治,地上部喷药应尽量选用低毒性和残留低的农药,并限制施用时期和次数 。防治内生真菌需喷施三唑酮等能抑制麦角甾醇的内吸杀菌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