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风尘日色昏「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拼音」

大家好,关于大漠风尘日色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拼音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1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王昌龄 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 。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 。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
王昌龄 从军行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
2、青海:指青海湖 。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
4、穿:磨破 。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