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父母修养”之一百零八:《休言女子非英物》

《休言女子非英物》
赵忠心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常常看到男孩和女孩在性格、气质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当面临一项新任务时 , 男孩往往是争着抢着勇敢地去承担;而女孩则往往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不敢去承担 。
受到委屈、挫折或打击时 , 男孩是“有泪不轻弹”;而女孩常常是啪啦啪啦地掉眼泪 , 哭得稀里哗啦的 。
若是男孩和男孩在一起 , 女孩和女孩在一起 , 这种差异还表现得不太明显 。 要是男孩和女孩在一起 , 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越是当着女孩的面 , 男孩透着那么勇敢、坚强、自信;而越是当着男孩 , 女孩是就越发让人觉得怯懦、软弱、自卑 。
男孩和女孩在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 并不是天生的 , 完全是后天教育和环境所造成的 , 首先是家长的“杰作” 。
自古以来 , 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就有泾渭分明的审美标准:男人魁梧 , 女人苗条;男人潇洒 , 女人漂亮;男人意志如钢 , 女人柔情似水;男人长于进攻 , 女人善于自守 。
在这种审美观念的驱使下 , 在古时侯 , 小孩子从一生下来 , 男孩和女孩就受到不同的待遇:男孩睡在床上 , 女孩睡在地上 。 小时侯 , 男孩玩的玩具是玉器 , 女孩的玩具则是木制纺锤 。 长大以后 , 男孩要系皮制的腰带 , 女孩则系丝制的腰带 。 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塑造男强女弱性格和男刚女柔的气质 。
在现代社会 , 人们虽然不大坚持过去那样泾渭分明的审美标准 。 但在潜意识里 , 还仍旧是有意无意地在塑造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的性格和气质 。
现在虽然也说:“时代变了 , 生男生女都一样 。 ”但对男孩和女孩性格与气质的期望与培养 , 却仍旧还是大相径庭:
先说起名字 。
孩子刚一出生 , 从生殖器官上辨认出是男是女以后 , 起名字就男女不同:男孩叫“刚”、“强”、“志”、“勇”;而女孩则一般都是“芝”、“莲”、“英”、“兰”、“花”、“芳”等 。 名字既反映家长对孩子性格和气质的期望 , 同时 , 对孩子性格和气质的发展也是一种暗示 。
再说玩玩具 。
小时侯 , 给男孩的玩具都是刀枪剑戟 , 男孩总是以强悍勇敢的姿态出现;而女孩玩的则全是各种各样的娃娃 , 总是以温存柔弱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 男孩要是让家长给买娃娃 , 肯定会遭到训斥;女孩若是向家长要冲锋枪 , 肯定会遭到拒绝 。
对待孩子的挫折 。
当男孩跌倒在地 , 父母自然会鼓励说:“男子汉 , 不哭 , 勇敢点 , 自己爬起来!”而对女孩一般是情不自禁地立即惊呼着跑上前 , 赶紧疼爱地抱起来 , 搂在怀里 , 边哄边替她擦干眼泪 。
对待孩子的淘气 。
男孩要是淘气 , 家长会说:“男孩子没有不淘气的 。 小时侯淘气 , 长大了会有出息!”而女孩要是淘气 , 家长会训斥说:“疯疯颠颠的 , 没个女孩样!”
对待孩子逞强好胜 。
男孩要是争强好胜 , 家长会夸他说:“有男子汉的气派!”而对女孩 , 家长很可能说她是“好出风头!”
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
男孩学习成绩不佳 , 家长会认为是因为没有用功;而对女孩 , 家长就可能会说:“女孩的智力天生的不行 。 ”
对待孩子的管束 。
家长对男孩的约束要比对女孩少 , 对男孩要比对女孩更宽容;对女孩约束多 , 包容少 。
其实 , 有些女孩之所以软弱、怯懦、缺乏自信 , 并不是天生的 , 完全是传统的性别文化熏陶而成 。
实际上 , 许多优秀品质本来就是属于人类共有 , 就像勇敢、坚强、自信等 , 并不是男人的“专利” 。 男孩能具备 , 女孩同样应该具备 , 也完全可以具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