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北大专业“六代单传”,一人请假全院休息,毕业合影只有1名学生( 三 )



六代单传古生物学专业在北大 , 曾一度因故取消 , 2007年 , 北大“元培学院”正式成立 , 次年 , 北大在元培学院恢复了古生物学专业 。
从2008年到2016年 , 北大古生物学先后招收了张博然、刘乐、刘拓、薛逸凡、侯铭泳、安永睿等六名学生 , 总共六届 , 每届有且仅有一名 , 被戏称为“六代单传” 。
“大师兄”张博然2005年入学 , 2008年转入古生物学专业 , 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 , 博士专业方向为整合生物学 。

2011年 , 张博然在果壳网一则讨论帖当中自嘲地说:“鄙领域(演化生物学)最牛的奖叫做Wallace奖 , 于物种起源诞生50周年的时候首发 , 之后每50年发一次 。 ”
如同他好玩的性格 , 张博然当初选择古生物学专业也是因为兴趣使然 。 当时 , 一门叫做“演化生态与行为”的课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 。 为什么有些病原体的毒性很强 , 有些却很弱?为什么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 , 个头这么小?
跟一般生物学注重描述“是什么”不同 , 演化生物学更着重探讨的是“为什么” 。

当时北大没有开设演化生物学专业 , 于是张博然就选择了最相近的古生物学专业 。
后来在美国读博期间 , 张博然曾经跟同学一起在实验室里丢蚂蚁 , 观察蚂蚁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方式 , 他甚至还见过一位把“蚊子会不会被雨点砸死”作为研究课题的学者 。
在采访中 , 张博然哈哈笑着说:“这些研究中间其实是有完整的逻辑链条的 , 扯得非常远 , 但也非常好玩儿 。 ”

在北大元培学院 , 非常看重学生的主动性 , 旺盛的好奇心让张博然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 各种驳杂甚至奇怪的课程帮他搭建了整体的知识框架 。
很多具体的知识细节已经遗忘了 , 但这种知识框架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派上了用场 。
比如 , 此前有讨论说微信群成员违法 , 群主也要担责的问题 。

张博然就以高等代数“群”的概念为基础 , 写了一篇大开脑洞的文章 , 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微信群不是一个群 。
而对于自己本科专业的意外走红 , 张博然也借用了演化理论来解释 。
“只有当足够的生物总量上去时 , 才会允许更大的生物多样性存在” , 他说 , “同样 , 教育也好 , 文化也好 , 当总量足够大 , 就能容纳足够好的多样性 。 ”

意外走红说起古生物学专业的走红 , 那就要提到被大家津津乐道的那张“一个人的毕业照” 。
2014年6月 , 薛逸凡在人人网上传了一张自己的毕业照 。 照片上 , 穿学士袍、戴学士帽的她略显腼腆 , 规规矩矩地垂手站立 , 跟大多数毕业生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
引起关注的 , 是照片上方煞有介事的一行字:“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 。 既然是合影 , 怎么只有一个人呢?由此 , 全专业只有一个学生 , “一人旷课 , 全系放假”、“一人请假 , 全院休息”的古生物学迅速点燃了大众的兴趣 。

古生物学是什么专业?竟然只有一个学生?上课都是一对一教学吗?岂不是非常孤独?
面对这些疑问 , 薛逸凡解释说 , 元培学院本身不为古生物学开课 , 大部分专业课程都设在生科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所以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 , 永远只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上课 。
不过 , 薛逸凡坦言 , 孤独感或多或少还是有的 , 其他专业的学生通常按班级上课 , 见到她是生面孔 , 往往主动隔开一个座位 。

薛逸凡说:“有时从早上出门上课到晚上回去 , 一整天都说不了一句话 , 因为大家不认识你 , 不会跟你说话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