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以信息技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 )


聂小林:“双减”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 但对学校来说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 。 一是学生在校时间会增加;二是教学工作会增加 , 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 , 同时还要兼顾课后的素质教育服务;三是学校管理责任会增加 。 而这些挑战往往最终聚焦在了课后服务上 。
我们总说 , “双减”政策直接带来了“两减一增” 。 从“两减”来说 , 我认为要推广智能技术的应用 , 记录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 , 生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报告 , 让课后作业个性化 , 真正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保障 。
从“一增”来说 ,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问题 , 也就是教师队伍的不足 。 社会资源是有 , 但质量参差不齐 , 所以建设一个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
在这个理念下 , 科大讯飞的课后服务平台基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大场景 , 面向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第三方机构、教师、家长及学生等用户 , 解决了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关心的“机构管理、课程管理、午间托管、选排课、授课巡课、评价监管、财务管理”七大核心问题 。 目前 , 我们的课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已覆盖135个区县、近1400所学校 。
创新:持续更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采访人员: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教、学、考、评、管”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 您觉得“人工智能+教育”还有哪些领域可以继续挖掘?
聂小林:从技术进步角度来说 , 每个环节都有持续进步的空间 。 比如“学情采集” , 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文本、公式、图形等识别 , 但例如几何辅助线等更复杂的学情就采集不到 。 客观地说 , 现阶段还是弱人工智能时代 , 只是从局部上解决了几个散点 。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 , 现在我们经常提“教育+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还只是教育教学的辅助 , 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人工智能和教育双向融合、互动 , 这也是我们一直和国内一些师范院校密切合作的原因 。 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深度合作 , 共建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 共同承担国家发改委“基础教育大数据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等;与西北师大、东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建立了5家联合实验室 , 在理论研究、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 , 与高校合作重点课题超过25个 , 涵盖了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大数据、区域教育治理、教师信息化素养等多个领域 。
采访人员:未来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更加深入 , 作为一家深耕教育领域的科技企业 , 科大讯飞有哪些战略布局?
聂小林:我们到底要干什么?这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 。 答案是:第一 , 我们要始终面向国家的教育重大课题 , 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问题的解决 , 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
第二 , 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 。 和中国教育共成长 , 不是说有这个愿望就可以做到 , 关键还要看技术突破 。 这也是科大讯飞一直坚持“技术顶天、应用落地”战略的原因 。
第三 , 具体到落地 , 有三件大事 。 第一件事是致力于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践 , 不是单校的 , 而是区县、地市层面 。 这里面有很多难点 , 比如当地政策变化、教育教学环节变化、技术本身的门槛等 , 都需要我们一一攻克 。 第二件事 , 在单个学科方面 , 通过细化智慧方案去解决当前教学痛点问题 。 如传统体育课有几个痛点:师资不足、安全问题、评价问题 , 现在通过平板和智能手环 , 可以初步解决这些问题 , 但是还能提供哪些更适切的教学服务 , 尚待探索 。 第三件事 , 我们还要深挖中国教育的重大改革课题 , 做更前瞻性的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