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15点不可不察的美国教育迹象:美本录取密码已被重置( 四 )


熔烧炉有三层文化内涵:
第一 , 它象征着集体癫狂 。 The Crucible讲叙1692年马萨诸塞Salem清教徒社区猎巫的故事 , 集体癫狂导致无辜的普通人被处死 。 剧本中的悲情英雄John Proctor为了自己的原则 , 宁愿被处死也不签忏悔书 。 这本经典的文学作品长盛不衰 , 影射麦卡锡时期的美国 , 和历史上各种集体癫狂 。
Feeney认为 , 美国名校招生的戏码已经到了集体癫狂的程度 。 招生总监的权力过大 , 手申得太长 , 过度左右高中生涯 。
名校招生丑闻中落马的名流和富豪只是小罪犯 , 真正应该被鞭挞的是那些制定玩弄规则的精英大学 。
正如“录取的价码”一书的作者Daniel Golden所说 , 顶尖大学正在偷着乐呢 , 丑闻让他们的地位更高不可攀 , 因为大家都知道富人愿意出上百万、千万美金让自己的孩子们进那些大学 。 更搞笑的是 , 有些家长从纪录片中得到的信息居然是 , 赶紧让孩子学击剑!
因为太看重名校的录取 , 高中生不得不从9年级 , 甚至更早开始按照名校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规划自己的人生 。
除了巨大的分数压力 , 孩子们还必须证明自己是有品格的人 。 顶尖大学给出的导向是:申请人必须在高中时代自我审视 , 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 传达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激情 。
Feeney问道:这怎么可能?焦虑的高中生面对如此惨烈的竞争 , 而结果来不得丝毫马虎的挑战 , 怎么可能对着素不相识的招生官真情倾诉?
结果只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和戏份 。 孩子们在越来越专业的团队的协助下 , 打造一个理想主义、执着、充满正义感、傻得可爱、柔软的内心令人心疼的人设 。
虽然大学都知道课外活动、项目和文书被指导、被编辑、被代笔 , 虽然很多招生官声称他们看得出过分包装的申请材料 , 但是 , 这个心照不宣的对手戏还在一年一年地持续 。

教育|15点不可不察的美国教育迹象:美本录取密码已被重置
文章图片

而且 ,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 , 文书跟家庭经济条件的正相关 , 甚至超过标化跟家庭收入的正相关—— 文书是金钱的比拼 。
这还不算 , 高中生是稚嫩不成熟的 。 他们就像格林童话、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勃朗宁长诗中被花衣魔笛手带走的孩子一样 , 不知不觉中被名校牵着鼻子走 。 名校为什么不再喜欢“全面发展”的申请人呢?
只因为升学顾问已经摸透了套路 , 导致无数个申请人的课外活动和项目都太相似 , 让招生官难以选择头痛不已 。 社交媒体使得录取套路的传播更快 , 每一种套路都迅速过时 。

教育|15点不可不察的美国教育迹象:美本录取密码已被重置
文章图片

如今 , 招生官通过2016年上线的Coalition Application , 让申请人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 , 表演他们更加个性化、甚至剑走偏锋的心路历程 。 他们喜欢的文书 , 也越来越像忏悔体 。
2016、2019年名校两度发布题为“力挽狂澜”的联合声明 , 提出要利用他们的强势地位 , 引导塑造青少年的人格 。
Feeney提醒美国公众 , 这是必须警惕和抵制的 。 美国社会不应该给名校这样的权力和影响力 , 他不客气地说:名校录取并非只是被丑闻玷污 , 而是彻底腐烂 。 我们这些家长向大学妥协 , 为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份大奖 , 出卖孩子的部分灵魂 , 跟大学达成不光彩的交易 , 所换来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机会 。
第二 , 熔烧炉代表美国移民社会周期性的再洗礼 , 重新审视最重要的原则、抵抗社会压力对个人尊严的侵蚀 。 Feeney和不少学者撰文指出 , 眼下就是再一次烈焰洗礼的时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