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章插图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保国(见图,资料照片)有不少高兴的事:2021年12月17日在京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大会上,无党派人士李保国《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荣获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2021年12月20日,黑土地保护法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提供了法律依据。
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达到807.84亿斤,比2020年增加47.24亿斤,净增量居全国第二位。可喜的数据背后,有李保国致力推广的“梨树模式”的功劳。
李保国告诉采访人员,1980年高考时,他填报的第一志愿原本是南开大学化学专业,结果被调剂到了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
大学生涯中,有一次经历让李保国印象尤为深刻:那是1983年,他和同学赴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参与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平生第一次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绿洲中采集土壤样本长达一个多月。“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广阔的沙漠中会有这么一片小小的绿洲?关键因素是水,水土不分家,有水才有生命。我惊叹于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也坚定了自己和土壤打交道的志向。”
1990年,从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博士毕业后,李保国选择了留校工作。作为当时学校土壤学科年龄最小的青年骨干,在导师石元春教授的鼎力支持下,李保国承担起土壤学科的研究重任,并一直坚守在这个阵地上……
在李保国看来,土壤学研究意义重大:“土、水、空气是生命的必要资源,任何一方不健康都会对生命有影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这3个资源。”正因如此,李保国潜心研究,提出和研制了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系统、干旱地区土壤发育过程模拟系统、区域尺度的随机土壤水分均衡模型,建立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壤分布式过程模型(水、氮、盐、污染物等),提出和初步建立了虚拟农田系统。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保国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成果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甲类)一等奖;199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0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仅仅关注自己的学科还不够,还要关注国家的政策、关心农民的需求”
李保国的实验室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土壤;这些土壤来自天南地北。比起在实验室,李保国更喜欢野外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从事黄淮海盐碱地治理研究,到后来从事西北荒漠化防治,再到近年来赴东北研究黑土地保护,李保国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任图生教授与李保国共事已十几年,他说:“我最佩服李教授的,就是他的学识非常渊博;不论他走到哪里,对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情况都能很快了解清楚。”本世纪初,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李保国和新疆农业大学蒋平安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罗布泊地区进行了5年的科学考察和实地测量,任图生也参加了这一课题。他回忆:连续5年,李保国都会带着自己的研究小组去罗布泊采集土壤样品。“罗布泊环境十分恶劣,到处都是盐壳,像刀子一样尖,像石头一样硬,没有地方坐,裤子稍不注意就会被划开一个口子。”任图生说,“李教授很快就找到了课题的切入点,在综合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航测资料、遥感影像和地形图,推断出罗布泊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就已干涸,这比此前的推断结论前移了20年。”
推荐阅读
- 大学生|名牌大学生到福耀求职,曹德旺把简历丢进垃圾桶,竟安排他去拉板车
- 维修|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产业链”上
- 陈旭|专访南开大学教授原新:建议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以缓解养育压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把爱带回家】工会送法到家 让孩子健康成长
- 教育|“双减”后首个期末考,把孩子们“难哭”的试卷在传递什么信号
- 美国留学|这也能写成论文?年度“最奇葩”论文题目曝光,导师看完无力吐槽
- 留学生|留学生如何挑选可靠的论文参考文献并把握迅速阅读方法
- 学位|北京市教委约谈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问题突出单位
- 清华大学|在辽宁挂职1年多后,70后清华教授,或将出任辽宁省属高校一把手
- 英语学习|提议把英语踢出高考行列?北大教授的一番话,让学生家长无法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