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力凡|《冰上时刻》借冰球探讨中国式家庭教育

一部聚焦冰球运动的纪录电影《冰上时刻》悄然上映 。 少年成长加体育题材 , 很容易拍出励志、热血的故事 , 但这并不是《冰上时刻》想要表达的主题 。 导演更想探讨的 , 是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带来的不同影响 。

于力凡|《冰上时刻》借冰球探讨中国式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冰上时刻》的故事开始于2018年夏天 , 北京某俱乐部重组了一支少年冰球队 , 球队成员是一群2009年出生的孩子 。 9岁的于力凡、翟子男、曲瑞晨快乐地在冰场上追逐着冰球 , 也追逐着各自的梦想 。
导演选择跟踪记录这三个孩子的生活 , 显然是经过一番考量的 。 于立凡的家庭看起来最符合中国传统家庭的定义 , 严父慈母 , 还有一个学龄前的弟弟 。 于爸爸对孩子要求甚高 , 因为自己从小体育不好 , 所以会不自觉地把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 曲瑞晨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 , 母亲全职照顾他 , 为了孩子不惜“孟母三迁” , 但在面对是否支持孩子出国打球的问题 , 父母难以达成一致 。 而翟子男的家庭比较民主开放 , 母亲有过海外生活经历 , 所以最终选择辞职陪孩子出国打球 , 往职业道路上发展 。
教育 , 是当下中国家庭最关注也最焦虑的话题 , 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 。 《冰上时刻》里的三个家庭显然就属于这一群体 。 与普通家长让孩子比拼学业不同的是 , 他们选择了投入金钱和精力更多的冰球运动 。 虽然每个家庭选择冰球的初心都是“孩子喜欢” , 但随着成长的脚步 , 当冰球关乎到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航向时 , 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喜欢”可以解决了 。 其实 , 即便不选择冰球 , 每一位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 , 也常常会感到“如履薄冰” , 这也是影片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地方 。
家长有教育的焦虑 , 孩子也有成长的烦恼 , 双方的碰撞在所难免 。 比如 , 于爸爸总是在挑孩子的毛病 , 而性格温和的于力凡终于爆发 , 一句“要不你自己试试”令人反思;小小年纪的曲瑞晨一天要训练好几个小时 , 就连睡觉换衣服也只能在去训练馆的车上完成 , 他因此质问妈妈 , “你八岁辛苦还是我八岁辛苦?”;翟子男出国后 , 一边要刻苦训练 , 一边还不得不哭着上国内的奥数网课 。

于力凡|《冰上时刻》借冰球探讨中国式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好在 , 影片中也有和解 。 当于爸爸在爬山时一路喘着粗气追不上儿子时 , 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的笨拙和对孩子浓烈的爱 , 也看到了孩子的飞速成长和终将超越父母的必然;当曲瑞晨拉着妈妈的手教她滑冰时 , 镜头充满阳光和诗意 , 呈现出亲子关系最为和谐的一幕 。
对于三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 , 影片没有给出直接的评判 , 只是静静地观察记录 。 事实上 , 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是最正确的 , 也没有人知道哪一条成长道路对孩子来说是最佳选择 , 正如曲瑞晨妈妈说的一句话:“可能我们穷尽一生 , 都在寻找人生的答案 。 ”这部纪录片虽然无法提供答案 , 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社会学样本 , 让观众有机会审视他者的生活 , 相信不同的观众会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 。

于力凡|《冰上时刻》借冰球探讨中国式家庭教育
文章图片

影片跟踪记录了三年 , 也意外记录到了疫情对冰球少年生活、求学的影响 , 更让人感慨命运的不可知性 。 所幸的是 , 三个孩子都在努力适应着周遭的变化 , 在成长中有所收获 。 假如导演能再坚持跟拍几年 , 直到他们中学毕业 , 或许 , 我们将更鲜明地看到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塑造 , 也能看到疫情对一代人成长带来的冲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