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读书必须跨过三道坎

我发现 , 有三个问题可以说是读书的“元问题”——差不多所有的读书问题都由它而来 。 第一个是“懂”还是“不懂” , 第二个是“有法”还是“无法” , 第三个是“有用”还是“无用” 。
读书必须跨过这三道坎 。
【地方|读书必须跨过三道坎】没有进入正题前 , 先说说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 这是教师读书最大的困惑 。 一个人找到读书的时间 , 应当看作是读书的第一能力 。 一线教师很忙 , 不可能像从前学生时代那样有大把的时间读书 。 那么 , 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午后校园 , 我常看到学生一起打篮球 , 这些学生宁可不吃饭 , 也要花20多分钟过把球瘾 。 这给我们启发:如果把读书当作人生第一乐事 , 哪怕不吃饭 , 得空就读一读 , 时间总会有的 。 而且我坚信 , 好书能够把你从硬着头皮读书的状态引入不知日之将夕、夜之将阑的快乐状态 。 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 , 是阅读的兴趣、快乐、获得感带来的 。 有了这些 , 可以让你放弃其他事情也要读书 。
下面再来面对读书的三道坎 。 “懂”还是“不懂” , 这大概是读书中要反复面对的问题 。 天下有三种书 , 第一种是“天书” , 怎么读都读不懂 , 那就不必读;第二种是一读就懂的书 , 也可以不读 , 因为对你的提升价值有限;第三种是半懂不懂的书 , 你有兴趣但又有很多困惑和挑战 , 这种书对你的提升最大 , 读完一本就提升一步 , 抵达全新的境界 。 一时读不懂怎么办?可以“悬置起来” , 暂时放一放 , 观其大略 。 读书不可能像教课文那样把每个地方都揉碎 , 弄得好像很透彻的样子 。 好书应该是这样的 , 第一页不懂 , 读到第十页就懂了;第十页不懂的问题 , 这本书读完就懂了;这本书不懂的地方 , 那本书读完就懂了;30岁不懂的问题 , 40岁就懂了 。 要相信 , 暂时不懂的地方在后面会读懂 , 不要把阅读变成折磨自己的过程 。
怎么算懂了呢?这里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回答:“我读一本书 , 必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 , 才觉得真的把这本书消化了 。 ”读的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语言筛选组织书中的核心内容 , 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 就可以说基本读懂了 。 要纠正我们在语文课上养成的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不良习惯 , 用自己的话表达阅读中个性化的理解 。 迈不过这个坎 , 就无法真正有效读书 。
实际上 , “懂”还是“不懂”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 常常是随着视野拓展、知识积累 , 原本以为懂了的东西 , 后来发现理解得太肤浅 , 根本不能算真正懂了 。 此时 , 你处在一个新的“不懂”的状态 , 不是真的不懂 , 而是在呼唤一个新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 如何让自己不断从“不懂”变成“懂”?要有一个求实的态度 , 坦诚自己在许多地方不懂 。 具体有效的方法有二:一是讨论 , 约上二三好友一起讨论 , 即便找不到答案 , 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二是写读书札记 , 把心得或困惑写出来 , 逼着自己深读、深思 , 让自己从“不懂”变成“懂” 。
读书到底有没有方法?有人说有法 , 有人说无法 , 众说纷纭 。 读书方法不是图省事、走捷径 。 没有对阅读的热情痴迷 , 没有阅读的勤奋努力 , 方法一无所用 。
我们读书都是从学习别人开始的 , 读书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 , 但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 。 读书方法与阅读者个人的气质分不开 , 你是什么样的人 , 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 。 有的人比较低调、内敛、沉稳 , 读书严谨 , 注重对书籍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的人张扬、空灵 , 注重文本之间的联想、比较、创造 。 一个读书人 , 要知道自己读书的长处和短处 , 补充丰富 , 形成更为成熟完整的阅读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