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读书必须跨过三道坎( 二 )


奥秘都是朴素的 , 读书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入乎其内” , 尽量吃透文本、吃透原著 。 一个是“出乎其外” , 以此书为触发 , 获得更多对书中内容的比较、组合、创造 , 形成自己对内容的个性化、创造性理解 。 没有“入乎其内”的基础 , 后面的都谈不上;没有“出乎其外”的功夫 , 书也是白读了 。
许多人会问 , 书要读几遍呢 , 我尝试三遍阅读 , 颇有成效:第一遍是在书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评评注注;第二遍比较快 , 把原先做过记号的地方再看一下 , 加深印象;第三遍是把关键的地方尝试提炼一下 , 做成笔记或概要 。
我理解的读书不是抓起一本书读读就算了 , 而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那本书 , 用自己的方式阅读 , 引领人生发展和思想成熟 , 一本书“套”一本书 , 从一本书的阅读到专业的战略规划 , 推动自己阅读的进步 , 这才是读书 。 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 , 当做笔记则做笔记 , 当概括则概括 , 当重读则重读 , 当研讨则研讨……方法自然就有了 。
读书到底应该取“有用论”的态度 , 还是“无用论”的态度 , 不妨辨析一下 。
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有用”是说马上就能用 , 让你获得成绩、取得成果;“无用”并不否定用处 , 只是超越眼前的小利益 , 着眼于人生长时段、大格局隐性的好处 , 着眼于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养成 。 两者都不否认“有用” , 分歧在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用 , 有什么用 。 我们应该把“有用论”与“无用论”协调起来:从大的人生发展上看 , 我们坚持“无用论” , 在具体的某个阶段 , 我们不忽视“有用论”;有的书与我读书的方向、领域关系不大 , 不妨以“无用”视之 , 而有的书是我关注研究的重点 , 则必须以“有用”对待 。 有的阶段要全力以赴 , 完成读书任务 , 但也不妨用“无用论”给自己超越的引领 。 超越什么?超越琐碎狭隘、斤斤计较这些负面的东西 。
在“有用论”的视域下 , 读书往往注重效率 , 强调刻苦、严谨 , 不马虎不苟且 , 高质量完成任务;“无用论”伴随的状态是自由的、闲适的、解放的 。 可是你会发现 , 优秀的阅读者往往是两者结合在一起 , 既有刻苦、严谨的态度 , 又有轻松、自由的精神 。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经说过一句话 , 我深以为然:“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 , 两者合而观之 , 才是真正的阅读生活 。 ”这真是非深于读书者不能道出的至理名言 。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1月12日第8版
作者:曹勇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