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小学的拔苗助长,到大学都会结成苦果!”大学女教授的15年教育观察


大学生|“中小学的拔苗助长,到大学都会结成苦果!”大学女教授的15年教育观察

文章图片


大学生|“中小学的拔苗助长,到大学都会结成苦果!”大学女教授的15年教育观察

文章图片


大学生|“中小学的拔苗助长,到大学都会结成苦果!”大学女教授的15年教育观察

文章图片


大学生|“中小学的拔苗助长,到大学都会结成苦果!”大学女教授的15年教育观察

文章图片


大学生|“中小学的拔苗助长,到大学都会结成苦果!”大学女教授的15年教育观察

前阵子 , 有个朋友和我聊起对女儿读书的担忧 , 我还是有点意外的 。
她女儿现在初二 , 成绩在年级排名没有掉出过前10 。 升入全市排名前3的重点高中是没什么问题的 。 但她仍然是焦虑的:
“我们现在的初中在郊区 , 和主城区的教学水平还是有距离的 , 所以女儿即便成绩看似不错 , 进入重点高中大概率也是靠后的 , 后面想考重点大学 , 希望很渺茫 , 毕竟211/985在高校的占比只有5% 。 现在内卷这么厉害 , 孩子压力没一个小的 , 但残酷的现实是拼死拼活能进入一所二/三本的普通大学就很不易了 , 但是未来还是一片迷茫 , 所以有的时候真不知道到底为了啥?“
听完她说的 , 我想起了前阵子看过的一本书《我的二本学生》 , 这本书一度引起过现象级热议 , 因为这群太容易不被“看见” , 又代表着绝大多数孩子未来的群体 , 终于被人书写了!
作者黄灯 , 是中山大学文学博士 , 广东金融学院的大学教授 。 她花了十五年时间观察了4000多名大学生的成长路径、生存现状和毕业走向 , 并选择了代表性的案例详实进行了分析和记录 。 她犀利的笔触就像一把尖刀 , 直接把家长关于“教育”的幻想都戳破了 。
“我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 , 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 , 到大学时代 , 终于结下了恶果 。 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学生时代的严苛压力 , 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 ”

所以今天 ,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黄灯笔下横跨了70/80/90后的三代大学生 , 在这些故事里你或许能寻找到一个答案 , 为什么过去上大学是“鲤鱼跳龙门” , 而现在大学教育的性价比 , 却不可避免的越来越低?
早早认清时代抛给我们的难题 , 帮孩子做好顺应社会变化的规划 , 或许才是我们抵抗迷茫和焦虑的唯一方式 。

1

70后大学生:读书改变命运的一代
黄灯是70后大学生的代表 , 她从湖南的小县城一路逆袭到名校的博士 , 也并非顺风顺水 , 相反的 , 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传奇性 。
1992年 , 黄灯考进了湖南地方院校的文秘专业 , 虽说是大专生 , 但换算一下录取比例和分数 , 也相当于现在的二本了 。




那个年代上大学 , 即便是专科生 , 工作都是国家包分配的 。 班上大部分的同学毕业后都去了国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就职 。
黄灯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的一家纺织厂 , 干过文秘、会计、组织干事 , 甚至也当过一线工人 。 但四年后国企改革 , 她成了下岗女工 。

不过失业后黄灯并没有气馁 , 她复习了几个月后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 2002年又去中山大学研读中文系博士 。 “我之所以能在短短几个月的备考时间内 , 通过武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 , 依赖读书再一次改变个人境遇 , 背后的根本原因 , 正来源于我大学时代 , 利用大量的闲暇时间打下的良好专业功底 , 也和当时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压力 , 始终怀有从容不迫的心态坚持个人兴趣密不可分 。 ”黄灯一直很怀念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课堂 , 没有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的环绕 , 老师只一支粉笔 , 一块黑板就能撑起一堂课 。 过去的课堂纯粹是师生间以传达知识为载体的情感交汇场所 。 黄灯曾经偷偷将一条纸做的假蛇 , 放在英语老师的讲台上 , 以至老师吓得大惊失色 , 不过事后也没有惩罚黄灯 , 也没有让她的考试不及格 , 一切就像没发生一样 。 那个时代的大学生 , 心态也都是闲散和放松的 , 不用担心找工作 , 也不用费尽心机的争排名和奖学金 , 无论出身如何 , 只要拥有一个共同的大学文凭 , 同窗的就业质量就相差无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