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遏止县中师资“失血”,也要做好“补血”

短评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晁桂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教师队伍不稳定、优质生源流失问题,是“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特别关注的问题 。 晁桂明强调,根据前不久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
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县域中学的发展不仅是一地教育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 过去在绝大多数县城,即使是偏僻的山区县里也往往有一所教学质量广受认可、足以反映本县基础教育实力的高中 。 这样即使是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的孩子,也可以就近接受较好的教育 。
但是近年来不少县中却衰落了,甚至有人称之为“县中塌陷” 。 新华社采访人员跑过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市之后撰文披露,很多县中近年的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而且暂时看不到这种趋势终止的迹象 。
县中为何衰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优秀师资的不断流失 。 一方面,地级市、省会城市乃至发达地区的学校面向县中的优秀校长和老师开出了优厚的待遇,使这批优秀师资流向了区域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有的地方还在努力集中区域内的优秀师资、优质生源打造超级中学,试图复制衡水中学的模式 。 两种情况都导致了县中的“贫血”状态 。
要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首先需要遏止优秀师资流失的现象,不能放任县中继续“失血” 。 现在教育部对恶意从县中抢挖人才行为划下红线,无疑抓住了要害 。
当然,人们总有向上流动的愿望和需求,光靠堵是堵不住的 。 这也是教育部“行动计划”中强调“健全县中教师激励机制”的原因所在 。
“行动计划”要求各地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适当向县中倾斜,合理核定县中绩效工资总量,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类似措施都是稳住人才的必要之举 。
而对地方来说,则还有一个观念改变的问题 。 长期以来,地方财政向县中的投入并不能算少,不少中学的建筑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就是一个证明,而对人力的投入则难免相形见绌 。 现在要让县中真正振兴,就必须纠偏 。
遏制“失血”,还要注意“补血” 。 1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保证2022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安排到中小学校任教 。 怎样在入编入岗、工资发放、待遇落实、生活保障等方面下好功夫,吸引公费师范生回省任教、终身从教,鼓励这批教育新兵到师资紧缺地区的中小学校任教,显然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
【教育部|遏止县中师资“失血”,也要做好“补血”】只有多措并举,县中才会重新充满活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