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采购各方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规范

《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11日在北京发布 。 报告指出 ,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 。 但是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 , 滞后于需求端的发展 。 校服行业的变革迫切需要管理者、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 , 推动优质供给 , 杜绝劣质校服 。
2015年 , 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 。 在校服选用方面 , 《意见》指出 , 要有效规范校服市场和强化学校选用管理工作 , 学校应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 。 选用校服的学校要加快建立以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主体 , 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 , 负责具体选用、采购工作 。
《意见》也强调合理发挥市场机制 , 包括不得违反市场原则采取“定点”“定商标”等方式干涉交易 , 严查地方保护行为 , 充分保障校服市场公平等 。
校服作为服装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 , 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 小中高的在校生数量直接决定了校服市场现有需求规模 , 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 2020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约为2.89亿人 。
根据《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中对家长群体校服需求的调研结果 , 依据2至3年一更换 , 春秋、夏、冬装套系总价600元计算 , 可估算出当前中国中小学校服市场需求规模在千亿元以上 , 如计入幼儿园园服市场 , 则整体规模更大 , 校服行业市场潜力将更加可观 。
然而在供需矛盾方面 , 《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指出 , 校服需求呈现不平衡性和多样化 。 根据《白皮书》中关于校服市场需求的调研结果 , 以200元/件以上校服为例 , 华东地区有17.33%的家长愿意购买 , 这一比例在西北区域仅为3.16% 。 不难看出 , 各地对于校服产品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
报告指出 , 90年代 , 价格是家长们对于校服购买的最大考量因素 。 随着家长消费能力、审美意识和育儿理念的提升 , 优先考虑的因素已经转変为质量和舒适度 , 且价格敏感度持续下降 , 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家长们对于校服选购考量因素的变化 。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 中国社会在快速进步 , 校园服饰也在发生变化 , 逐步从传统的千篇一律走向更注重功能化、科技化、场景化的多样性发展 。 在经济发达地区 ,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丰富的需求 。
报告同时指出 , 校服的供给水平参差不齐 。 根据原中国纤维检验局2018年的调查数据 , 校服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低 , 几乎没有全国性的品牌 , 行业内营收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 。
根据《2020年学生服产品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 2020年9月至12月 , 中国纤维质量检测中心在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区域性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 。 在抽验的学生服产品企业中 , 微型规模企业占一半以上 , 产品合格率为80.86%;大型企业占比最小 , 仅为0.31% , 合格率却达到100% 。
报告认为 , 中国校服产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拼低价竞争状态 , 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原因之一 , 而近几年来尝试进军校服领城的大型服装企业面临不了解校服采购特点、不熟悉行业标准、难以克服地方保护壁垒、对校服育人功能的理解有待加深等现实困难 , 大多增长缓慢 。
报告认为 , 校服行业供给侧改革正进入深水区 , 一方面要打破校服管理政策封闭、行业监管混乱的现状 , 以市场化竞争重获行业活力;另一方面 , 应加强行业协同 , 优势互补 , 携手努力提高整体校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供给质量 , 在服务好校服市场、满足校服穿着新需求的同时 , 获得行业、企业自身的更大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