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双减后首次期末考试,这份海淀区语文卷子释放了什么信号?( 四 )


语文考试|双减后首次期末考试,这份海淀区语文卷子释放了什么信号?
文章图片
第22题考生作出选择【甲】处的正确选择并不困难 。简要说明理由,只要将这3句话与【甲】处文句的逻辑关系分析清楚即可 。很明显,第1句话是重申袁老不迷信权威、求真这一精神遗产 。第2句简要概括他一生致力于实践,紧扣“反复实践”进行论述 。第3句照应此段首句,指出袁老的这一精神遗产对科研工作者的意义 。
扎实的写作能力

源于日常扎实的训练
这真的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没办法,事实就是如此 。考生要想写好考场作文,最重要的是扎实做好平常的作文训练 。日记、周记、课堂上规定完成的作文,都是很好的作文训练 。如果考生日常训练做得扎实,在词语的积累、遣词造句、选材谋篇,都做了有效的实践,考试的时候,他就比较容易按照要求完成一篇作文,甚至完成得很好 。就这次作文题目来说,是二选一 。
语文考试|双减后首次期末考试,这份海淀区语文卷子释放了什么信号?
文章图片
题目一难度大一些 。它要求考生对中学校园生活有相应地观察、思考和感悟,并且能围绕“身影”,写出内容相对集中的一篇文字,对学生感悟生活、围绕中心组织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写不好,就会写偏题跑题,或者内容松散,不知所云 。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想起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写得很家常,很感人,对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读此文,如同听名家演绎名曲,听众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不到技巧的存在,但对演唱者来说,是用了丰富高超的技巧在里面的 。这个题目是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技巧的,对初一的孩子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写不好,就成了写人记事,与“影“关系不大了 。题目二相对简单一些,适合那些想象能力强的学生 。既然是一篇故事,必然得有个中心事件、中心人物,令读者觉得“神奇”,不能漫无边际去想、去写,要学会组织 。(完)作者简介:秦粟,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曾任初中语文教师十多年,业余时间从事文字工作,现为新媒体从业者 。因家有小学童,也因职业缘故,遂对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倍感兴趣,并努力实践,母子间以学友相呼 。略有所得,则记之以笔墨 。P.S. 我们在后台也放了一份完整版试卷和答案,请关注“家长会了么”公众号,并在对话框输入“海淀初一期末语文”,即可获取 。


作者: 秦粟
(责任编辑:石玥_NS391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