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本科生月收入分9档,近10%低于3000,月薪过万不足5%( 二 )



四、稳定就业未必差当爸爸妈妈和儿子女儿谈起就业的问题 , “求稳”的往往是父母 , “冒进”的往往是子女 , 谁也说服不了谁 。 有两个数字可以作为爸爸妈妈的论据 , 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一是离职率 , 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后半年内离职率约为38% , 也就是说 , 10个毕业生走入职场 , 其中有4个会在半年后跟第一份工作告别 。 从这个角度 , 是不是可以看得出年轻人的求职多少还是带有一点盲目性呢?

二是闯世界 , 低收入(月收入不足同届毕业生平均数的一半)的异地就业者 , 有55%都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以及其他副省级城市发展 。 这是不是从侧面说明 , 不少年轻人的实力还不足以撑起自己的梦想呢?
五、五年过后天地宽报告中不仅对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进行了统计 , 还搬出了2015届毕业生毕业5年之后的薪酬 , 两相对比 , 亮点不少 。 2020届本科生只有4.3%月收入过万 , 2015届本科生在毕业5年后却有44.6%月收入过万 , 9.1%月收入超过20000 。

短短五年之间 , 月入过万的比例放大了10倍?时间的威力真的如此强大吗?
此外 , 2015届月入过万的毕业生中 , 有67%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相关 , 收入未过万的毕业生中 , 只有62%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相关 。 这是不是能够从侧面反映出选对专业的重要性呢?

六、就业性质造不同2015届月入过万的毕业生中 , 有52%的人在民营企业工作 , 或者自己创业;有22%的人在国有企业工作;有16%的人是公务员或者有事业编 。 从表面上看 , 民营企业的占比比较高 。 但千万别忘了 , 在收入非常低的人群中 , 同样是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占比最高 , 典型的“天花板高与地板低并存” 。
与此相比 , 体制内的工作虽然拿到手的现金未必很多 , 但胜在稳定性比较高 , 职业生涯没有太多的风险 , 而且很多隐形福利是体制外无法想象的 。

七、横向对比趣味足麦可思并不是唯一一家进行毕业生收入统计的机构 , 智联招聘曾经针对2020届毕业生发布过一份《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 , 报告中显示 , 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 , 平均起薪为5102元 。 我认为这一份报告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是毕业生薪酬 , 而是从用人单位视角出发的“企业最看重的人才素质” , 看重“责任心”的企业占55.7% , “抗压能力”占45.9% , 超过30%的还有“人际沟通”、“逻辑思维”、“语言表达” 。
中国薪酬网曾经发布过一份《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 , 排名中显示 , 毕业生平均薪酬过万的高校只有25所 , 全部都是985、211、双一流名校 。 位于北京的有12所 , 位于上海的有7所 , 其他高校都在浙江、江苏和广东这三个省份 。

八、自我定位最关键看完以上的数据 , 缪老师总结了对于家长和学生最有价值的五个要点:
第一 , 大学选专业非常重要 , 大学专业对于职业生涯初期的薪酬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 , 位于发达地区的名校 , 大概率还是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薪酬;
第三 , 想要异地去发达地区发展没问题 , 但要先问问自己凭什么 , 实力匹配再去闯荡;
第四 , 对任何统计数据都要辩证地看 , 不可不信 , 也不可尽信 , 认真规划自己最重要;

第五 , 多动脑 , 尽早搞清楚自己是谁 , 有什么资源 , 擅长做什么 , 最喜欢什么 , 体制外的大开大合和体制内的旱涝保收哪个更适合你;
第六 , 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特质 , 基本都是就业“软技能” , “责任心”、“抗压能力”、“人际沟通”、“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这些东西 , 学校未必能教你 , 但你一定能想办法有针对性地去锻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