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解忧 | 我竟被自己的学生“教育”了?

解忧 | 我竟被自己的学生“教育”了?

教育|解忧 | 我竟被自己的学生“教育”了?
文章图片

几个月前 , 一位不太熟的男学生来找我给他写出国留学用的推荐信 。 我一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学生写推荐信比较谨慎 。 而且 , 现在写推荐信 , 是对方每一个学校一个个把表格链接分别发到老师的邮箱里来填写 , 我怕自己忙起来会漏看邮件 , 反而耽误了学生 , 所以一开始没答应他 。 但这位学生找了我好几次 , 态度很诚恳 , 我心一软就同意了 。 元旦前的一个晚上 , 我专门留出时间写完了英文推荐信 , 正准备打开链接提交时 , 为慎重起见 , 又查了一下他在我大课上的成绩和期末论文 , 发现成绩是B+ 。 而我的规矩 , 只给得A的学生写推荐信 。 于是 , 我微信联系他 , 告诉他在信里没法写“强烈推荐”了 , 在填写推荐表格时 , 也没法勾选他是班上排名领先的学生 , 因为对方学校比对后会发现 , 我的推荐信和他的课堂成绩不匹配 。 尤其是他申请的学校 , 是我读博的地方 , 那里很多老师都认识我 , 所以我也不可能和对方说假话 。 否则我以后再推荐其他学生去 , 对方老师也不会信了 。 我建议这位男生去找成绩A的课程老师写推荐信 。 想不到的是 , 这位男生反倒“教育”我以后答应学生写推荐信时要“慎重” , 以免给学生带来“沉没成本” , 重蹈他的覆辙 。 这件事我确实需要好好反思 , 我给他最后反馈的时间也确实晚了 。 但现在我很庆幸 , 幸亏没有推荐他……
绳易断两厢亏欠 , 各自委屈 。
“从老师的视角出发 , 为一个“不太熟”的同学花了休息时间写了推荐信 , 但出于原则不能提交 , 反而被学生教育 , 委屈!而对于学生而言 , 求了多次 , 等待多时 , 最终却是否定的答案 , 在截止日期前是否还能找到合适的老师写推荐信 , 不得而知 , 说不定此次留学成为泡影 , 委屈之至!两相比较 , 可能掌柜还是会站学生多一些 。 首先 , 因为“不太熟”不应成为不写推荐信的理由 , 大学的大课一般几十人到一百多人都有 , 不可能人人都相熟 , 如果只给相熟的学生写推荐信 , 那么内向的学生天然就输了 , 又或可能助长了学生讨好钻营的风气 。 其次 , 如果原则是不可撼动的 , 那么即便学生反复恳求 , 老师也该先确认成绩再答应 , 而非答应再反悔 。 学生所说的“沉没成本”确实存在 , 就是递交材料的时间 , 虽然该学生似乎低情商地说了出来 , 但并不代表这不是事实 。 而学生的错误在于没有了解老师的原则 , 盲目地用人情攻势去求推荐信 , 导致了失败 。 这次事件是一次双输 , 但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提炼什么的教训:了解对方的原则 , 决定了事情的成功率;不轻易答应原则外的要求 , 决定了好心不会办坏事 。 ”
伊内斯严格推荐信制度 , 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漏洞可钻 。
“在研究生的申请材料中 , 在校成绩单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单都是锁定的数字 , 无法更改 , 而个人陈述是从学生自己的角度来陈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 。 成绩单和个人陈述并不能够让国外高校招生官完全地了解一个学生 , 也不能够让招生官完全地相信这些材料 , 尤其是个人陈述的真实性 。 招生官没有时间和经历去仔细探究申请者在个人陈述中所描述的经历是否完全真实可信 , 是否反映了申请者的真实水准 , 因此 , 推荐信就成为了可以与个人陈述和成绩单相比较和对照的材料 。 也就是说 , 无论对于成绩优异还是平庸的申请者 , 好的推荐信都至关重要 。 这个男生选择了题主 , 估计是做足了功课 , 知道题主就是申请学校读的博士 , 有一定的人脉 , 写的推荐信更有含金量 。 既然如此 , 为什么不知道题主“只给得A的同学写推荐信”规矩?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跃然纸上 。 这一次 , 掌柜站老师 。 估计这个男生和题主沟通的时候 , 并没有挑明自己的成绩 , 而题主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第一时间确认对方的成绩 , 耽误了大家不少时间 。 掌柜建议 , 国内的推荐信制度要更加规范 , 所以有资格写推荐信的老师应该明确一定的规则 , 而不是看在人情世故上面盲目写信 , 反而降低了国内推荐信的可信度 。 希望题主的困扰只是一时的 , 祝开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