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学习与就业双需求下,职业教育如何抓住18年红利期?( 二 )


韩冬表示,作为培训机构,要主动协调内外资源,让用户得到变现、实现就业,形成闭环。如,和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和招聘平台进行合作,为学员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服务等等。
允许多种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增值【盛华|学习与就业双需求下,职业教育如何抓住18年红利期?】市场依存于需求,职业院校教育的需求何在?
贵州盛华学院创始副院长、梦动科技CEO盛华指出,职业院校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比45%左右,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如何培养好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完成人才的增值。如果没有完成人才增值,说明这个过程本身还有很多的缺陷”,盛华表示,包括职业教育本身离实际产业太远,师资问题,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教学环境差距等等。
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市场的机会所在。同时,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
盛华提出职业院校里的学生普遍存在“三不好”现象:高考分数不好,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社会资源不好。
想培养好这些学生,就要针对“三不好”的情况入手。“在北上广深和苏州这样的地方,毕业后希望年收入达到10万元并不是一个稀罕的事情。但对于这些入学时高考分数在200分上下的人而言,这10万元对他自己,对他的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完成人才的增值”。
过去的理念总是强调职业教育办学要实现学以致用,盛华认为,还可以在学习层面“突破一层”,变成“以用导学”。用真实的环境来教育学生,学生对接产业后,产业从岗位要求出发提出需求,学校按照需求进行分岗培养,从而打造真实的产教融合。
盛华提出,从收入模型来看,如果产教融合型企业收入构成比例95%以上还是来自于学生培训的学费,那就还是以教为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产教融合”。如何把真实项目引入到教育过程当中实现真实的交付?同时,引入和交付过程中会产生质量、实效等问题,也会产生如何将收益真实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是企业和院校要思考的问题。
睿泰集团CEO刘成对此表示,学校的教学体系和产业完全融合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技能能力需要一定时间来实训,“要挪出3-6个月的实训,把技能和管理能力贯彻进去,这是我认为非常高的点”。因此,他认为,企业从实训场景切入才契合产教融合的核心。
但企业做实训也有其限制。刘成指出,一方面,企业做实训的交付能力取决于人数;另一方面,怎么做到赋能学校,让学校老师有能力带实训?
他表示,睿泰集团曾经尝试通过师培来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太大效果。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后,他们总结了一个类似“引产入校”的理念。“把产业带进来给老师发钱,产生正向的绩效激励,提高驱动性。带实训一定要从这个方向来做。通过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训体系,以从实训到实习,也就是被企业认同、成功就业的转化率作为评价体系。转化率高就是实训有效、学校有价值、员工好用。”
不过,在现实操作中,学校配套的考核指标是多方面的,并不会全部根据人才培养结果评价。想要引产入校,“给老师发钱”,该如何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和学校做好师资收入分配的合作?
刘成对此提出了双岗、双薪、双聘的概念。
首先在学校里面找对于市场化、技术水平有一定体感的老师。“让学校成立工作室,把活外包给他们,老师按正常薪资结算”。他认为,学校人才力度是远远高于企业的,学校老师的水平也是远远高于企业的,学校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