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中继方面,国际已有实验研究都聚焦于发射型存储器的架构,无法同时满足确定性发光和多模式复用这两个关键技术需求 。可移动量子存储方面,国际上光存储的时间最长仅1分钟,无法满足可移动量子存储小时量级存储时间的需求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研制出高性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在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一种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并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 。相关成果于4月22日和6月2日分别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 。
(责任编辑:杨卉_NQ4978)
推荐阅读
- 条例|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有区别吗
- 材料科学|全国只有26所!这些以省命名的大学,到底有多强?
- 图片|L1-L6学而思寒假科学课,入口已开启!
-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ESI我国院校排名更新,清北无缘榜首,华中大和武大排名下降
- 中国科学院大学|双非大学备受清北毕业生青睐,推免生5成来自985,7成毕业于211
-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 社会科学|最新,2022约克大学语言课程开放申请
- |浅谈艺术与科学以及哲学的关系
- 宿舍|本科学生寒假留校,被安排住在博士楼,激动到“口齿不清”
- 青岛农业大学|恭喜!山东这所高校获批重点实验室,“领头人”还是位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