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提问快速获得有效回答 回答问题快

快速回答问题(让你的问题快速得到有效答案)
昨天在我所在的一个写作组,一个同学发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然后打电话给老师咨询 。对话是这样的:
同学:请问您对这类题材的写作有什么建议吗?老师:可以问得更具体一些哦 。同学:就是类似我这篇文章的这种题材 。老师:我的意思是,您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同学:暂时没问题,是想听听老师对我这篇文章的建议,或者可以看哪些书?老师:(推荐了两本书以后)书的帮助有限,写作还是主要靠平时多积累、多思考 。其实这位同学的提问方式很常见:问一个“空洞的问题”,希望得到对方的“具体答案” 。本质上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信息交换,所以注定没有结果 。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使信息密度相等,即:
空洞里的问题对应着宽泛的答案 。
指向清晰的问题对应特定的答案 。
当然,这里我们只指出问题与其对应答案的等价性,并不是说空洞的问题不好 。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可以在咨询业内人士时从空孔这个问题入手,第一时间通过对方宽泛的回答,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迫在眉睫的、更具体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问题具体化,我们才能匹配具体的答案 。
如何让问题具体化,让答案回答你的疑惑?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顾问芭芭拉·明托提出了SCQ-A模型 。提问时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我做了一张图片来展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背景(远期)冲突(当前)问题回答它们是按顺序排列的,从提问者的角度来看,只需注意前三项即可 。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模型的应用方法,我就以文章开头那位同学的例子作为例证 。
想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具体答案的学生可以这样应用这个模型:
背景:写文章
冲突:写文章(输出)和相关知识储备(输入)之间存在冲突 。
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增加相关知识的储备?
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好,她的问题就会从“你对文章有什么建议”的大问题,变成后来“增加知识储备的渠道有哪些”的具体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老师的具体回答:
答:推荐相关书籍,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 。
为什么那个同学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脑子里没有存储结构模型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她没有找到“冲突”的第二步 。
仔细看她和老师的对话,不难发现她在提问时做了背景描述(关于写文章),却没有仔细思考背景和现状的冲突,导致出现了一个空的空洞问题,自然没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
因此,在这个提问模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第二步:冲突描述 。
【让你的提问快速获得有效回答 回答问题快】没有冲突,问题就会变成一个空洞,因为冲突是由特定的一方甚至多方组成的,通过找出参与冲突的一方,问题就可以变得具体 。
然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三点关于如何找到冲突中涉及的各方,以及在描述冲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找出“前进状态”和“当前状态”
也就是说,模型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中分别有哪些“现状”部分 。
第一个描述一般是关于背景、环境之类的,它的作用是帮助定位问题 。第二个的现状一定和第一个矛盾,否则不会有冲突 。
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转发状态”和“当前状态”是否被正确识别 。有时会有两个以上的冲突方,所以我们也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遗漏 。
在本文开头的例子中,输出稳定(写文章)和输入不足(知识储备不足)是一对典型的矛盾 。
那位同学在问题开头所描述的:稳定输出(写文章)和评论(提建议)显然不符合“矛盾”的条件,所以自然不能通过矛盾问具体问题,也不能得到“对症”的答案 。
在SCQ-A模型中,发现冲突是关键点,找出“前进状态”和“当前状态”是发现冲突的关键要素 。
2.描述包含“关键字”
让我们看看以下两个问题的描述:
搜索引擎打开后,页面背景变黑,但图形显示正常 。我该怎么办?
如何关闭手机搜索引擎的夜读模式?
如果将这两段分别放入搜索引擎,你认为哪个问题更容易快速得到有效答案?
显然:其次,原因很简单:第二题的描述中包含了一个关键词“夜读模式”,高度概括了第一题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很专业 。
换句话说,第二个问题更容易被机器识别,属于机器更喜欢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