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屈臣氏(屈臣氏中国市场业绩持续下滑)
市民去屈臣氏商店购买商品 。图/视觉中国
本期专家:市场消费分析师、财经评论员陶月清 。
屈臣氏集团子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年中期财务报告显示,屈臣氏中国上半年营收为106.1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8.5%下降6.2% 。门店转型、产品线调整、新店扩张、电商发展 。在业绩压力下,屈臣氏正在积极变革,以适应当前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 。未来,我们将拭目以待,看这家老派零售企业能否成功赢回消费者的青睐,实现触底反弹,还是继续低迷下去 。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业绩却在下滑 。
采访人员财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长江和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零售部总营收为735.57亿港元,接近去年同期的734.13亿港元营收,其中EBITDA(息税前利润、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和EBIT(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分别为65.27亿港元和52.32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上半年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增长了15%,达到3014家,但门店销售额仍同比下降了6.2%,让人倍感尴尬 。曾经繁荣的保健品和美容产品零售商现在深陷业绩下滑的泥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
1828年,一家名为“广东药房”的商店在广州沙面开业,主要在当地生产或进口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然后搬到香港成立连锁药房,1871年正式更名为“屈臣氏” 。1989年,中国第一家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在北京开业 。凭借着鲜明的“个人护理”品牌,当时几乎没有类似的竞争对手,一度占领了保健品和美容产品的零售市场 。随着在国内一二线市场的成功布局,快速扩张、不断开新店成为屈臣氏的战略布局 。2007年,屈臣氏在江苏南京拥有其在中国的第300家分店,到今年4月底,第300家新潮店在上海开业,其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在十年间增长了10倍,会员数量超过6000万 。
屈臣氏进入中国市场初期,由于门店扩张带来的高渗透率、独家代理和自有品牌的高比例以及创新的会员模式,屈臣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以前,我非常依赖屈臣氏 。几乎只要去购物,都会在商场附近的商店买一些护肤品,付款的时候经常排很长的队 。”消费者吴女士告诉采访人员她的感受 。“现在他们大多买瓶水或者零食 。第一,护肤彩妆产品没有丝芙兰的高端,很多都是国产或者闻所未闻的小众品牌 。第二,在电商平台购买不太方便 。感觉店里的顾客没有以前多了 。”事实上,屈臣氏中国的市场业绩增长已经放缓了三年,201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与2015年相比,总销售额下降了3.82%,而门店销售额下降了10.1% 。
消费结构的升级使传统商业模式陷入困境 。
【屈臣氏中国市场业绩连续下滑北京屈臣氏】消费者分析师、财经评论员陶月清告诉采访人员:“线上开发缺失、权威机构解散、品牌老化是华生业绩疲软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个人护理和美容行业已经迎来了电子商务时代 。近年来,乐蜂网、聚美优品等美妆电商的出现,掀起了新零售的浪潮 。与此同时,屈臣氏仍在不断扩张版图,增加门店数量以获取利润,从而错失电商发展的最佳时机 。
此外,屈臣氏始终以打造品牌、引导消费为主要经营方针,这意味着店内导购起到了培养消费者的作用 。采访人员在参观北京西直门凯德京品购物中心屈臣氏店时发现,店内人少时,一些导购会在进店后不久前来询问需求 。得知采访人员想买补水产品后,他开始推荐某国产品牌的套装,表示产品“性价比高”、“买的人多”、“适合你的皮肤”,但当采访人员表示想买别的品牌的产品时,导购员就离开了 。对此,陶乐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购买商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服务等附加价值的追求 。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增强消费体验的新鲜感,提供专业知识和有价值的服务逐渐成为主流,屈臣氏原有的引导消费的理念和权威将被抛弃 。”
消费结构的升级不仅对购物体验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也拓宽了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认知 。近年来,大量欧美、日韩品牌进入中国美容市场,受到人们的高度追捧 。但由于采购体系的僵化,屈臣氏很少推出一些国内消费者喜欢的热门产品,自然失去了很多潜力巨大的消费者 。甚至在很多90后消费者眼中,屈臣氏已经成为“上一代”的时尚标签 。
压力下的转型之路
“作为医疗保健和美容产品的老牌零售商,屈臣氏希望重新获得市场领先地位 。一是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实现线上线下差异化运营 。其次,要打造高端化、个性化的形象标签 。”
推荐阅读
- 新房装修风水禁忌详解
- 中国结编法教程 简单中国结的编法
- 千克用Kg还是kg kg是什么意思
- 平安夜一定要吃苹果吗 只有中国人平安夜吃苹果
- 道教四大天师分别是谁
- 代表中国特色的东西有哪些 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 中国家电品牌排行榜
- 2020年ETF越来越火 什么是etf
- 新品花卉
- 中国移动怎么退订业务办理 如何取消手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