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三个基本特点 戏剧特点( 二 )


然后,小锣带头唱了一首长长的西皮慢板 。慢慢走出大门(旋律),走到大门前唱道:“吴家坡来我王的宝钹了 。站在斜坡前,你可以用眼睛看 。另一边,站着一名军官 。假儿子在这里舀饭,问奴才一句话就答 。”
虽然唱了七八分钟,观众并没有觉得王宝钏慢,反而觉得应该是这样 。舞台上的演员演得酣畅淋漓,观众看得酣畅淋漓,使演员和观众达成了完全的艺术共识 。如此独特的表现手法,符合戏曲表演的艺术逻辑 。当薛平贵追赶王宝钏时,吴家坡的场景消失了 。
两人从入口大门走上舞台,舞台场景变成了王宝钏居住的破旧窑子,正好展现了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特有的时间空灵活性、虚拟性、写意性等艺术表现特征 。因为中国戏曲在生活中追求的是艺术升华的真实而不是自然的真实,完全符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规律,符合中国戏曲的虚、写意和时间/[/] 。
(二)虚代替实,虚与实并存 。
首先,在歌剧舞台上没有道具的前提下,所有的布景都是由演员运用“唱、读、做、演”的表演手段外化出来的 。
如开关门、室内、室外、楼上、楼下、多层空房间 。以孙玉娇在《捡玉镯》中喂鸡的表演为例:第一步是出门看天气很好;第二步,打开鸡舍的门,让鸡出来;第三步,回屋拿小米喂鸡;第四步是抖掉衣服上的糠皮,结果不小心抖到眼睛里,开始用手帕揉眼睛 。第五步:数鸡,少找一只,找,找 。
这一系列的表演完全是在没有实物的虚拟表演中进行的 。鸡、小米、室内室外都是虚拟的,所有这些物体的存在都是通过演员的假想表演生动地外化出来的 。其次,在戏曲表演中,当它足够虚拟,容易使观众产生错觉时,就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象征性道具来进行提示和解释 。
比如孙玉娇做针线活的时候,有一套手势组合,针线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但他手里绣的手帕一定是真实的,不然观众会产生无法理解自己在做什么的错觉 。同时要求表演者设身处地,把心放在眼里,胸有成竹,注重表演的细节 。只有这样,表演才能生动准确 。比如在戏曲舞台上骑马、划船、坐车、坐轿子时,我们用“无马带鞭”、“无船带桨”、“无车带旗”、“无轿子带帘”或群舞的方法来外化物体的存在等 。
一组组表演套路、虚拟表演动作和象征性道具提示,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动作内容和目的生动地外化在观众面前 。正如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演助手的方式就是贵,用起来贵,用起来现实容易,用起来现实难 。”戏曲表演的虚拟性是“虚而不实,虚与实并存”的审美精神的具体体现 。王鼎应桂平
(三)抒情,情景交融,写人与景融为一体 。
在空空无一人的话剧舞台上,根据剧本的提示和形势的要求,演员要“山见山,水见水” 。比如《捡手推车》最后一幕,年轻英勇的高宠在牛头山与游牧民族战斗,渴望通过杀敌来证明自己的才华 。因不熟悉牛头山地形,误入敌圈,寡不敌众,孤军奋战 。
因为战马身体站不起来,高宠抚摸着心爱战马的脖子,一次又一次抚摸着战马的屁股,人类宝马良驹真正明白了主人的用意,艰难顽强地站起来继续战斗 。在挑最后一个铁滑车的时候,人和马最终因为体力不支被铁滑车压死,壮烈牺牲 。
舞台上没有马,也没有山,但演员的表演要体现出马和山的存在,要体现出英雄杀敌报国,像死人一样死去的英雄豪情 。高宠必须有一匹马在他的腿上,一匹马在他的胸前,一匹马在他的眼睛里,一座山在他面前,一个人在他面前,一个铁滑轮在他面前 。只有这样,他才能达到“假装真实,真正有所作为”的目的 。
比如《西厢记》剧中,“蓝天黄土地,西风紧,大雁自北而南飞 。诗意浓厚的抒情歌词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万物凋零的深秋景象,也恰如其分地深刻地描绘了崔莺莺和张生不忍从旁离去的感觉 。他们用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好场景的交融,人物和场景的描写 。
比如戏剧《秋江》中,舞台上没有登船,只有老裴翁手中的一只桨作为船的象征,还有船的存在、船的大小、河的宽度、水的湍风大小、山的陡度、船的起伏、船的左右摇摆等等 。,这一切都取决于两位饰演老裴翁和陈妙昌的演员的表演和彼此 。
有太多的例子可以提了,比如《梁祝》里的18里送别,打九折,还有《春草闯堂》,打九折等等 。
三.程序的所谓“程式”,在《中国戏曲曲艺大百科全书·卷》中定义,就是建立一定公式,以规范为法则的程序 。“表演:在歌剧中,是指表演的格式化和标准化 。“唱、读、做、打”四种技巧和“手、眼、姿、步”五种方法都有严格的程序规范 。以简单的人物表演节目为例,如开门、关门、上下马、甩袖、修冠、仪容仪表等 。,都有固定的程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