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二 )


因此,道统精力的核心思想就是尧舜禹说“允执厥中”,在孔丘和子思那里称之为“中庸” 。道统精力以人道为主题,触及到人们的平凡生涯,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正好适合、协调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有“道不远人”的主意
中庸思想是禀赋的吗?关于《中庸》的核心内容创业网,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这是把《中庸》当做孔门的“心法”来懂得 。
对此,顾炎武表现质疑,他在《日知录心学》里说:“《中庸章句》引程子之言曰:‘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亦是借用释氏之言,不可无酌 。”顾炎武以为孔丘从来就没讲过什么心法,心法是佛教的用语 。在程颐之前,唐朝的惠能写出《坛经》,在其中大讲心法,传授“从心”、“顺心”的道理,这才影响到了宋代的儒者 。
顾炎武以为原始的儒学或者说孔丘本人的儒学不是从“从心”、“顺心”说起的,因为“从心”和“顺心”是修道的终点而不是起点 。孔丘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自己一直修身到七十岁,能力做到服从自我的心坎行为又不逾越礼的界线,没有“过”和“不及”,能够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达到“中”的境界 。可见,中庸是思想应是一种须要修行以到达的境界 。
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这种从心所欲的境界呢?孔丘的主意是“费心”,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心坎,造就自己的心坎,而不是直接诉求于心坎或者服从心坎 。孔丘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这句话就证明了心和仁并不是统一的,而是能够互相分别和违反,心有时会违反仁,颜回之所以出色,就在于他能够保持“费心”,使自己的心坎长达三个月还不违反仁 。孔丘又说:“饱食终日,无所居心,难矣哉!”批驳的就是那些不肯费心的人 。
后世的儒学,特殊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则把关系颠倒了过来,以“从心”为起点 。以为人心无需操练,本身就是纯然优秀的,只是被私欲蒙蔽了 。因此请求人们要“致良知”,去除人欲,回归本心,这就不是“费心”而是“求心”了 。而且讲求的也不再是久长的修行,而是一时的顿悟,显然这是佛学、禅宗的影响,而非儒学本身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陆王心学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差别?用“求心”来取代“费心”的心学思想来自于《孟子》,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在这里,孟子是以性善的禀赋论为前提,他转变了孔子的“费心”思想,并且变相的说“费心”是揠苗助长 。以为心原来就是善的、仁的,不须要人为来助长它 。孟子又说:“养心莫擅长寡欲”,这与孔子说的:“从心所欲”又不同,孔子并不主意寡欲,而是讲愿望需合乎于礼 。
孔孟之别的根源就在于孟子有禀赋论的思想,而孔子没有 。孟子的禀赋论思想就是起源于《中庸》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孔孟之间也存在不同之处
《中庸》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讲禀赋论,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所谓“性”就是“天命”,它是天生所赋予人的 。“性”既然是禀赋的,那么道统思想就是要遵守温柔从这种“性”,而传授道统思想、修身养心就是“教”,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中庸》以为从尧、舜、禹传承下来的那个道统思想是源自于我们对自己的禀赋天性的依循,道统思想就是依顺天性而发生的思想,把它宣传出来就是“教” 。这样,全部儒学或者道统思想就该叫做“本性之学”了,因为它的对象和内容都是“本性” 。
中庸是须要修行能力到达的境界孔丘是怎么说的呢?《论语》记录,“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生命,弗可得闻也已 。’”很显著,孔丘是不常讲“天道”与“性”的,孔丘以为这些东西已经“远人”了,违反了“庸”的原则,而他主意的正是“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认为道 。”
《论语》里,孔丘讲“性”的处所只有一条,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差不多是唯物主义的白板论,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解释除了最高的智者和最低的蠢才之外,所有人的习惯都是可以转变的 。性原来就是一块白板,只有人经过后天去学习、去“多闻”、“多见”能力有真正的知 。因此,那种以为禀赋天性,天性仁慈,天性无法转变的说法是孔子所没有主意过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