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思想是怎么传承的?《论语庸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这里,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最极致的德性,倍加赞赏 。在孔子之后,他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写作《中庸》一文,体系的概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面孔 。
关于《中庸》的写作目标,朱熹在集注中琢磨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朱熹以为道统始于尧、舜、禹,而所谓的道统精力就是《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思想 。这一思想经过商汤、文王和周公,最终传承至了孔丘,孔丘将其进一步发扬宽大,创建儒家学说 。可见中庸思想并非孔丘独创,它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精力的一个源头 。
孔丘之后又传承到颜回与曾参 。战国初年,曾参亡故,道统才传给子思 。子思之时,百家争鸣,异端迭起,为了保卫道统,发扬“允执厥中”的精力,他写作了《中庸》一书,之后又将它传授于孟子 。孟子逝世后,道统就彻底湮灭了 。直到千年之后的周敦颐才通过《太极图说》和《通书》使其重新回生,《通书》的核心——“诚”——正是《中庸》的核心 。之后又经过张载、二程的论述,最终发扬宽大,在朱熹的时期,《中庸》的位置随之晋升,被抬到了《四书》的行列之中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中庸之道,源远流长
什么是“中”?没有见识的人会误把“中庸”当作“平淡”,没有哲学修养的人则把“中庸”说明为折中主义、折衷论,他们大多是用西洋人的理创业网论、概念和词汇来说明中国人的精力 。就好比一个外国科学家走进中国的艺术馆,他只能用化学的眼力来观看青花瓷,虽然可以剖析出它的物资材质,知道那些纹样是用什么技巧描写出来的,却看不懂纹样的寓意,懂得不了内在的文化 。
我们是中国人,自然创业网更不能用西方人的角度来懂得自己的传统了 。而且哲学概念游移不定,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孔子也说:“予欲无言 。”我们研讨中庸思想,不能执着于概念,不要妄图必定要给“中庸”下个最终的定义 。
何谓“中庸”?程颐曾说明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则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凡也 。”从《中庸》本身的阐述来看,程颐与朱熹的说明是精确的 。
“中”就是适度,不偏不倚之意 。在孔子的思想中,“过”与“不及”是一对抵触领域 。子贡曾经问孔丘说:子张与子夏这个两个弟子那个更贤能些?孔丘说子张“太过”,子夏“又不足” 。子贡因此问:是否可以说子张更贤能些?孔子却答复:“过犹不及” 。“过”与“不及”一样,都偏离了“中”的原则,因此它们之间无所谓优劣,或者说同样拙劣 。
因此,为了把握住“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应用消除的方法,把一切不属于“过”或“不及”的都归为“中” 。“中庸”的“中”就是既不“过”也无“不及”,处于协调、适合的状况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孔门问答
什么是“庸”?至于“庸”,程颐说是“不易”,朱熹说是“平凡”,这里的“不易”和“平凡”不是静止不变的意思,而是孔子所说的那种“道不远人”,意指道统思想是一种人道思想,不是天道、神道或者其他思想 。儒家的思想重视的就是人道,体现对人的关心,儒者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关系、伦理、政治、道德和教导等等 。
孔子与老子的一个差别在于孔丘很少讲阴阳五行等天道、玄学方面的东西 。老子常讲“玄而又玄”的理论,而孔子读《易》只关怀里面的人道精力,说:“《易》我后其祝卜矣”,“吾求德而已” 。这颇似苏格拉底跟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自然哲学家的差别 。
孔子与墨子的差别又在于墨子讲“天志”、“明鬼”,而孔子直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逝世” 。他始终关怀的是人道 。
由此可知,孔子的儒家精力,尧舜禹的道统始终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以人为本,人事才是道统所关怀的重点问题,天道与鬼神都是次要的 。因此,《论语述而》说:“子不语力、乱、神 。”
“中庸”的“庸”所具有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平凡的人事,关怀现实世界、关怀现实生涯、关怀现实中身边的人,而不是去留恋那些怪僻的、启发的、抽象的、神秘的宗教妖魔之事,或者无法进行实践的形而上理想 。第二层意思就是《中庸》里说的道统思想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涯中,是很平凡的,只是人们没有发觉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