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做学生心里的“北极星”——记“最美教师”马建国

新华社哈尔滨9月12日电题:做学生心里的“北极星”——记“最美教师”马建国
新华社采访人员杨思琪、杨喆、谢剑飞
从山东菏泽到黑龙江漠河 , 2700多公里;从毛头小伙到鬓角斑白 , 24年——这是马建国从教的时空印迹 。 他所在的北极镇中心学校 , 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 , 地处我国版图最北端 , 被称为“最北学校” 。
马建国家在山东 , 1997年从黑龙江省克山师范专科学校毕业 , 只身留在祖国北疆 , 憧憬成为一名教师 。
初到北极村 , 学校的办学条件让他高兴不起来 。
从县城到村里不通公路 , 80多公里的路程要三个半小时才能到达;村里用柴油机限时供电 , 晚上漆黑一片 , 一个人住在学校 , 总是止不住地难过;北极村的冬天来得早 , 从九月底开始飘雪 , 长达六七个月 , 最低气温达零下四五十摄氏度 , 而教室里只有一个大油桶改造的铁炉子 , 靠烧柴取暖……
更令马建国忧心的是 , 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
为了让这些学生成绩赶上来 , 马建国除了上课教 , 课下也不放松 , 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给学生们“开小灶” 。 地理、语文、化学、生物、数学……这些年来 , 学校缺啥科目的老师 , 马建国就“客串”啥 。 他说 , 由于师资不够 , 教师兼授不同科目是学校里的常态 。 村里农忙时节 , 家长们无法顾及孩子 , 还委托他加上晚自习 。
【北极星|做学生心里的“北极星”——记“最美教师”马建国】2007年一个冬夜 , 马建国下了晚自习走路回家 , 天寒地滑 , 不小心摔了一跤 , 没想到右腿粉碎性骨折 。 医生告诉他要卧床休息 , 但在家待了一个多星期 , 马建国就让妻子借轮椅推他去上课 。 妻子不同意 , 他就自己拄着双拐一路挪到学校 。 因为班里30多个学生临近中考 , 他心里着急 。
“我一回到班级 , 孩子们特别欢迎我 。 看我坚持教学 , 他们也变得特别努力 。 ”马建国说 , 那一年全班有6个孩子考进重点高中 , 创下全乡镇历年来最好成绩 。 同年 , 他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
在马建国看来 , 当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 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 他经常在报纸刊物上摘录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 利用零碎时间讲给学生听 , 给他们带来启发 。
2008年 , 班上的男生丛洪洋从小双腿肌肉萎缩 , 需要父母背着接送上学 。 本就体弱多病的父母一度想让他休学 。 马建国知道后 , 立刻在班级里召集起一支“洪洋志愿队” , 把接送“小洪洋”的担子扛在了自己和学生身上 。 从那时起 , 即使是风雪天 , “小洪洋”也没耽误过一节课 。
“看着孩子们有变化、有成长 , 我就非常激动 。 我感受到了做一名教师真正的快乐 , 发誓一定要好好教书、教好书 , 让更多学生得到帮助 。 ”马建国说 。
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 , 学校来的不少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调离 。 自2002年以来 , 不少领导和校长找到马建国 , 想调他去更好的学校 。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 , 依然在北极村坚守 。 因为在他心里 , 这里的孩子更需要他 。
2013年起 , 马建国开始担任学校校长 。 在他坚持下 , 学校每学期都拿出一部分经费 , 安排教师到全省先进学校学习 。 他们白天在现场体验 , 晚上及时交流、反思 , 借鉴先进办学经验 , 完善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教学模式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马建国还倡议学校开展文学社、舞蹈队等社团活动 , 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
近年来 , 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配备了各类实验室及信息化教育设备等 。 不仅本乡镇生源没有流失 , 每年都有外地学生来校就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