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忠慧|娃儿们走出大山的筑梦人

■走近2021年教书育人楷模
他 , 个头不高 , 话不多 , 眼里有光 。 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的大山深处 , 他用无私的奉献和执着的坚守书写了人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大爱 。
他叫张万波 , 是本溪县第五中学教师 。 在距县城约100公里的乡村中学 , 他执教24年 , 其中当了16年班主任 。 一批批学生 , 在他的护送下走出大山 。 家长说 , 自己娃命好 , 生在好时代 , 遇上好老师 。
他是三尺讲台上的智者
1997年 , 24岁的张万波作为辽宁省优秀毕业生从本溪师专毕业 。 当时 , 本溪县南部山区的祁家堡中学急需数学教师 , 政治专业的张万波“临危受命” 。
这所坐落在村里的初中 , 当时只有一排土坯房 。 学生在土操场上完体育课一身土 , 教室冬天取暖用大铁炉子 。 没有图书室 , 也没地方找教学参考资料 。 文科生转教数学的张万波 , 心里没底 , 就开始绞尽脑汁琢磨 , 怎么办?下“笨”功夫!
只要有空 , 张万波就去听数学组其他4名教师的课 。 听懂 , 记住 , 自己上手做 。 自费买来五大本练习册 , 没日没夜地做 , 不会的 , 向老教师请教 , 做会了 , 再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 然后 , 对题型进行归纳整理 , 亲自动手刻字 , 用油印机印成练习册 , 发给学生 。 很快 , 张万波的教学成绩崭露头角 。 工作3年后 , 他便开始教初三数学 , 同时执教当时老教材的“代数”和“几何”两科 。 7年后 , 他成为辽宁省农村中学骨干教师 。
他是怎么做到的?
张万波研究出一套数学教学的“土办法” 。 “令人头痛”的初中数学 , 他能讲得引人入胜 , 学生们听得明明白白 。
有一天上课 , 学生看见讲台上摆着大萝卜 , 正奇怪着 , 只见张万波开始对大萝卜进行“整形手术” , 一会儿工夫便切出多种形状的萝卜块 。 学生盯着老师的“手术成果” , 噢 , 这个是正方形 , 这个是菱形 , 这个是平行四边形……学生们叫着:“懂了!”
在“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一课中 , 张万波运用多媒体技术 , 制作出两个人分别坐在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小车里 , 那颠簸起伏的画面 , 逗得学生哈哈大笑 。 在“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的开头 , 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出“猜年龄”游戏 。 在“位置的确定”一课结束时 , 他告诉学生自家的位置 , 并欢迎大家来做客 。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 , 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 。 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 , 引出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 。 让学生做“数学实验” , 亲身体会如何解决问题 。 这是张万波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的“秘诀” 。
他用爱心温暖山村孩子
在乡村中学执教的日子里 , 张万波时刻践行着“两个假如” , 待学生似朋友 , 胜亲人 。
【栾忠慧|娃儿们走出大山的筑梦人】刚工作那会儿 , 张万波就大量阅读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 。 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 , “每个班主任要想做好工作 , 必须对自己提出两个假如 。 第一 , 假如我是孩子 。 第二 , 假如是我的孩子” 。 做到第一个假如 , 你和学生的冲突一定会减少 , 因为你们是朋友 。 做到第二个假如 , 你一定受学生喜爱 , 因为你们是亲人 。
2000年 , 张万波首次担任毕业班班主任 , 同时第一次执教初三数学课 。 当时 , 他的妻子怀孕 , 需要照顾 , 但张万波克服困难还是第一个到校 , 最后一个离校 , 单程骑车11公里 , 风雨无阻 。
2002年9月 , 张万波又接了一个初三班级 。 栾忠慧等3名学生每天上下学都要翻山越岭 , 往返要3个小时 。 张万波心疼学生 , 就带着他们住在学校附近 , 一边辅导他们学习 , 一边照顾他们饮食起居 , 为他们洗衣、做饭 。 此时 , 张万波的孩子刚满周岁 , 每当听到儿子在电话里喊“爸爸”时 , 他内心对妻儿都很愧疚 。 但看到栾忠慧考上重点高中后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时 , 他心里又很满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