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渊明也烦恼》:学习传统文化也要破除焦虑( 二 )


黄晓丹在《陶渊明也烦恼》一书开篇即指出 , 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 , 有认知、情感、审美和道德四大功能 , 其中 , 认知和道德功能就是肯定其在传达知识、道德教化方面有一定功用 。 但她同时表示 , 在现代社会 , 诗歌的认知和道德功能更多地由科学和伦理学承担 , 而其强大的审美功能和情感涵容力却始终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在读某些诗时 , 我们的心会一动 , 皮肤麻酥酥的 , 鼻子一酸 , 眼睛湿漉漉的” , 生活中不开心的情绪“瞬间被整理成一个具象且有意义的审美形式” , 心中的痛苦和伤感“不仅得到了理解 , 得到了抚慰 , 还得到了转化 , 变成了一种更高级的东西” 。
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帮我们化解生命中的压力、孤独和悲伤 , 为成长“提供一个退守、缓冲和滋养的空间” , 为心灵打造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后花园” 。 也正是在这座后花园里 , 我们最初体验到了自己在认知、审美、情感等方面与别人的不同 , “是一个独立而自主的人” 。
“传统不是乌托邦 , 童年也不是乌托邦” 。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 而传统文化并不是万能咒语 , 不能指望它破解一切问题 。
黄晓丹说 , 任教中文系多年 , 她发现从来没有一个学生问过她 , 应该先背《大学》还是先背《中庸》 , 《诗经》的文学史价值是什么 。 “他们问的问题永远是关于自身的 。 他们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 , 想要追求什么 , 当遇到挫折时怎样振奋起来 , 怎样相处才会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 , 社会是不是会公平地对待他 , 怎样协调理想和现实” , 而“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 , 不管是现代文学还是古代文学” , 探讨的正是这些问题 。
当家长明白且接受传统文化“承载的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知识 , 而是存在于我们内部的生命体验” , 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不是让人能引经据典 , 看起来有文化 , 而是要将其作为媒介 , 学会更好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体验 , 理解他人的体验” , 同时“让古人的智慧激起我们的智慧 , 帮助解决此时此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自然会对传统文化“学什么”“怎么学”做出自己的判断 , 而不会再为孩子“不爱读四大名著、背不下唐诗三百首怎么办”而过度纠结焦虑 。 就算还是要为辅导功课而头疼 , 最多也不过如陶渊明一般 , 带着爱怜笑骂一句“干啥啥不行 , 吃饭第一名”罢了 。
【传统|《陶渊明也烦恼》:学习传统文化也要破除焦虑】其实 , 又何止是传统文化学习是如此呢?
李悦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