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专家谈传统文化进课堂误区:传统文化进语文重在提质而非增量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重在提质而非增量 。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重要交集有哪些 , 不要增量 , 要在这些重要交集上提质 , 去探索那些能够提高质量的路径 , 重点抓好汉字教育、传统文化的阅读教育、中高考古诗词命题的改革等环节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煜辉指出 。
在孔子诞辰2572周年之际 , 9月25日 , 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新使命、新格局、新思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暨课程展评活动”以网络会议形式举行 。 活动中 , 众多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相关话题进行了有益探讨 。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于让学生感动而非有负担
活动中 ,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沈湘平指出 , 经过近3年的努力 , 今年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即将最终完成 。 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全面贯彻落实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的要求 。 课标修订完成后 , 新编教材将紧锣密鼓地进行 。
“这意味着 , 上述指南的精神和要求很快就要实实在在地传导到教学第一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体迎来了新的格局 , 而领悟新使命、理解新格局、落实新要求就成为了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 ”沈湘平说 。
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提出 , 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 , 不仅有礼而且有乐 ,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要理解这一传统文化教化的特征 , 要立足于让学生感动 , 让学生“欣欣然” , 而不是感觉有负担、受罪 , 从而使尽善与尽美统一起来 。
此外 ,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 ,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指出 , 儒家教育旨在培养一大批君子 , 这就像今天我们要教育孩子成为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 立德树人首先是树人 , 所以强调老师传道 ,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 , 以道明德 , 以德尊道 。 圣贤是儒家最理想的人格 , 孔子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圣贤但以君子自诩 , 所以勇于做君子应该是每个人的自我要求 , 追求圣贤的格局和境界则是最理想的状态 。
传统文化不等于古代文化 , 传统文化进语文重在提质而非增量
谈及传统文化教育时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煜晖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入手 , 重点对公众在传统文化进课堂方面存在的三个误区进行了辨析 。
李煜晖指出 , 第一 , 传统文化不等于古代文化 。 在教学层面 , 如果把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等同起来 , 就会出现两个弊端:容易造成教学目标定位出现偏颇 , 如教学中重视讲语言文字知识 , 而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容易造成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受到局限 , 如限于古代文化作品 , 或限于诗词、文言等中国古代文化形式 。
第二 , 优秀是传统文化的成分而非标签 。 “传统文化内容往往是优劣得失存在于一身 , 这需要我们辩证地、思辨地用唯物主义的思想从中萃取那些优秀的成分 , 而不是采取二元对立的方法 。 ”李煜晖进一步解释道 , 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教育时 , 应将更复杂、真假难辩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 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辨识能力 , 而不是以简单地贴标签或者给现成的方式搞教育 。
第三 ,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重在提质而非增量 。 “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这么多年的政策推动 , 我认为目前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要素已经接近饱和的状态了 。 ”李煜晖表示 , 当务之急是要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课程的重要交集有哪些 , 不要增量 , 要在这些重要交集上提质 , 去探索那些能够提高质量的路径 , 重点抓好汉字教育、传统文化的阅读教育、中高考古诗词命题的改革等环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