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专家谈传统文化进课堂误区:传统文化进语文重在提质而非增量( 二 )


此外 ,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从大中小学三个阶段之间的贯通着眼 , 指出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是上游和下游关系 , 应在教材、教师、环境和教育实践等各个角度进行贯通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需增加伦理模块 , 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牛楠森在活动中指出 , 40多年来 ,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包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迅速 , 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但需注意的是 , 近年来有关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依然不少见 。
对此 , 牛楠森分析认为 , 基于心理问题谈心理教育 , 忽略了两个源头的问题——心理问题从哪里来的 , 心理辅导是怎么产生的 。 当前的心理教育的源头是从心理的诊断和治疗开始的 , 这样一个开端映射到教育上来 , 可能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性凸显 , 教育性隐退 。
对此 , 牛楠森指出 , 传统的心理学必须从单一的西方化背景中摆脱出来 , 主动吸收东方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 , 从人出发、以人性为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牛楠森还就如何实施伦理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传统|专家谈传统文化进课堂误区:传统文化进语文重在提质而非增量】一是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伦理属性 。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是因各种关系 , 如人伦关系出问题导致的 , 所以伦理为因 , 心理为果 。 ”牛楠森说 。
二是继承中国古代教育的伦理精神 , 特别是修身的传统 。 这其中有非常丰富的值得今人借鉴的思想和具体做法 。
三是要以培养伦理共同体成员为目标 。 “这种共同体能够禁止其成员任意把自己处理掉(自杀) , 防止他们强调感受个人的烦恼 。 ”牛楠森解释 , 团体能够使个体摆脱精神上的孤立状态 , 从而为个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和情感上的依恋 。
第四 ,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伦理模块 。 “这里的伦理模块并不仅仅要把一些伦理学的知识点教给学生 。 我们要通过伦理学中的关系范畴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关系存在的认知和内化 。 具体可以通过讨论、表演等方式 , 也可以建立各种平台来增加孩子之间 , 以及孩子和老师、父母乃至国家之间的交往 。 ”牛楠森说 , “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时 , 他就会越完满 , 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可能就会越小 。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