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日照高校“有偿替课”悄然成风 明码标价还分淡旺季( 二 )


教育专家:短期内很难根除,关键在增强学习动力
每一种现象的产生,背后都有其必然因素。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赵可云老师说,从学校层面看,监管措施、规章制度、课程设计不完善等都是“有偿替课”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对专业课程缺乏整体的认识,学习兴趣不足。“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是偏科研型的人才,可能在教学技能上有所不足。”赵可云老师说,科研与教学的隔阂会导致教师讲课缺少吸引力,学生上课没兴趣。这就要求高校老师们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素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八条到第二十条的相关规定,学校对违背学术诚信的,可以对其获得学位及学术称号、荣誉等作出限制。现实中,日照个高校对于“有偿替课”行为,也有严格的检查和惩罚机制,轻则批评教育、记过处分,重则取消本门课程的考试资格,影响学位和毕业。即便如此,“有偿替课”现象仍在悄然发展。
公共课|日照高校“有偿替课”悄然成风 明码标价还分淡旺季
文章插图
“极有可能在短期内是无法根除的,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采取措施。”对此,赵可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校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诚信管理体系、是维护教学秩序的有效之策。只有做到“从制度到措施”的完善,才能做到正方向、正学风。同时,更新课程设置、采用智能化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有偿替课”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从学生自己。学生应对专业课程有深入全面的认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身动力是关键。
采访人员手记: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如此火爆的“有偿替课”令人诧异,也值得深刻反思。在谴责学生的同时,更应亡羊补牢,革新教育体制。但教育改革不是“面子工程”,“缝一年,补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不能解决“根子”问题。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站点,找人替点名、替上课,看似“逃过一劫”,实则为以后的人生“埋雷”。考勤有办法替、上课有办法替,学习、知识和人生却是怎么也不能替的。缺席了自己的人生,别人也能帮忙“签到”吗?

推荐阅读